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应对8、9岁孩子的逆反心理

(2016-01-06 09:12:15)
分类: 学习-他山之石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喜欢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的态度。

  面对这种状况,家长要更加耐心、细心和用心。并要做到尽量避免两极教育误区。孩子的青春叛逆期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外界教育来正确引导孩子。

  “你应该”、“你必须”、“你懂什么”之类的话是不少家长的口头禅。建议家长们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少说这种话,内心认为自己已是大人的孩子不会接受这命令式的口吻。

  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将孩子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满满的,要尽量将时间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

  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买房之类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有着民主氛围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动向父母靠近。

  亲子沟通有技巧。对于叛逆行为较明显的孩子,家长会感觉到与之不好沟通。这里介绍几条比较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

  忌从学习入题。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成绩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允许孩子犯错。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

  尊重孩子。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换位思考。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第一,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对于孩子的倔强任性行为,我们不能够只表达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要孩子有表达和解释的机会,让他说清楚坚持这件事的理由,这样可以防止家长冤枉孩子。如果他对这件表面很无理的要求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家长们不仅要尊重他们的意见,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帮助他们满足需求。这是家长和孩子很好的交流机会,他觉得你相信他,他也就相信你,这样孩子也就不会为了一个错误说谎。但是家长如果长期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只是粗暴对待孩子的错误,慢慢的孩子就不会与你交流了。所以很多家长很苦恼,为什么孩子不爱说话啊?这是因为你无意识的剥夺了他说话的权利,不尊重他。

  第二,对于听不进去道理,过于任性的孩子,要学会恩威并用。比如哭闹的时侯家长可在一旁悄悄观察,不予理睬,孩子看到自己这样并未引起重视,时间久了就会放弃这种表达方式。在孩子大发脾气,不可理喻时,进行合理的冷处理。把孩子带到安静的地方,让其自我冷静;并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后果。比如因为哭闹吃不到该吃的水果,得不到该拥有的玩具,告诉孩子这些都和他发脾气和无理的哭闹有直接关联,这样孩子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后果就会有意识的控制。不管怎么做,都要让孩子最终明白这种行为对大家造成的不好的影响以及他自己所承担的后果。

  第三,给孩子讲清道理,不能粗暴批评,责骂。当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与做法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给孩子讲清楚道理,把不合理之处告诉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以及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对于不爱听大道理的孩子家长可以讲一些相关故事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气的跟孩子解释,千万不要以威胁的口气和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一定的时间就会有效。

  第四,大人的言传身教,要想孩子文明,懂礼貌,性格温和,家长必须做到。如果家长脾气暴躁,讲再多的道理对孩子来说都不足说服力,因为有这样的坏榜样所有的道理都很苍白无力。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性格,建议家长也要改变自己,收起自己粗暴的教育方式,以理服人!(转载) (2012-04-07 20:43:19)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载博文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来一些逆反行为。那么,当孩子发生逆反行为之后,我们做家长的该怎样来应对呢?

  1.保持冷静,制定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
  有一些孩子喜欢就每一个事情与家长争论、顶嘴,当这样的行为发生过一两次之后,便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并且越来越恶劣。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控制情绪,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也不要与孩子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当中去。而要制定一些规则,用简单而明确的语言冷静而有威严地告诉他,什么是可以争论的,什么时候争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争论,什么样的问题是不可以争论的,如果违反规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案例】:8岁的亮亮玩过了积木之后没有收拾好东西就去看电视,积木扔了满地,母亲说:“马上把积木捡起来。”“等一会儿再捡。”“你知道,我们的规矩是先收拾玩具,后看电视。”“你怎么那么多规矩阿,我就不想捡,你管得着吗?”“看来你很喜欢说‘你管得着吗?’这句话,现在给你5分钟的时间,你可以一遍遍地这么说。以后我再也不想听到这句话。如果你下次还这么不礼貌地跟我说话,那一天你将不能够使用电话;第二次你将一个晚上不能够看电视;第三次……”
  【点评】:我们要尊重孩子,但不是迁就孩子,我们要对他们宽松一些,但不是放任他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碰到一些反抗。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动怒,那样于事无补,反而会使矛盾激化。但家长一定要坚定地阐明自己的立场,制定相关的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然后要严格地执行规则。当孩子再犯时,他可能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一般的孩子都懂得趋利避害,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
  2.提供选择当孩子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做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几个选项,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强制的命令。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权力控制自己,自己作出的行为是出于自愿的,而不是家长强迫的结果。  【案例】:小明三点半放学回家,妈妈说:“先把作业做了,”“呆会儿再做。”小明坐到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着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妈妈又催促了一遍,小明还是坐着不动。这个时候,妈妈说道:“现在离6点钟吃晚饭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你可以抽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写完你的作业,然后再接着玩,这样吃完晚饭之后你就可以看你最爱看的动画片。如果你现在不写作业,那么吃完晚饭之后你就得马上写作业,看不成动画片了,因为你9点之前必须睡觉。你自己选择是现在写作业还是吃完晚饭之后写作业。”“我不想现在写,也不想晚饭后写。”“这不是其中的选项,你必须在这两者之间作出一个选择。”小明想了想,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开始写作业了。  
【点评】妈妈希望小明能够在晚饭前写完作业,但是她没有逼着小明这么去做,而是把各种选择都摆在小明的面前,让他自己作出选择。这样妈妈的目的达到了,小明也会觉得是自己作出这个决定的,所以会自觉的去做这件事情。
  3.采用消退法或冷处理法。
  有的孩子表现出逆反行为,只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或者显示自己的力量。这时家长对孩子的逆反行为可不予注意,装做没看见。孩子的逆反行为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自然消失。
  【案例】:强强妈妈让孩子吃蛋糕时将奶油和蛋糕一起吃,而强强每次都是将蛋糕外层的奶油先刮下来,搓成圆球后吃下去,而将其他部分都剩在盘里。强强妈用尽了哄、骗、打、骂的方法,都未能改正强强吃蛋糕的习惯。后来,有位育儿专家建议强强妈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予理睬。强强再吃蛋糕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尽管他还是这样吃,妈妈却什么也没说。他终于忍不住了:“妈妈,我在剥奶油了!”强强妈虽然很火,但还是平静地说:“我知道了。”一连4天,强强都按老办法吃蛋糕,妈妈什么也没有说。第5天,强强妈发现孩子改变了往常的吃蛋糕的方式,将蛋糕和奶油一起吃了。妈妈问专家,专家幽默地说道:“当观众都离场后,任何一位演员都不会继续表演下去的。”
  【点评】:强强剥奶油,是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吸引妈妈的注意,向妈妈显示自己的力量。妈妈的哄、骗、打、骂对他来说不仅不是一种惩罚,反而是一种奖励,一种强化物。但是当妈妈不再关注他的这个行为时,强化物没有了,强强的这种行为也就失去了意义,这种行为自然而然的也就消失了。
  但是,做家长的也应该注意,孩子发生这种行为,也有可能是因为家长的忽视,他们情感上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若仅仅只对孩子的逆反行为采取冷处理方法,则会使孩子觉得可能是自己做错了事情,父母不爱自己,不关心自己,不理自己了,心理上更加缺乏安全感,感到更加无助和沮丧,这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家长在采用消退法来矫正儿童的逆反行为时,还要在儿童表现好的时候及时的给予赞美、鼓励,多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增加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样一来,儿童的好行为得到了正强化,自然就会增多。
  4.反其道而行之。
  在一定时期,孩子会对长辈特别是父母的建议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所代表的含义是: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我知道怎样做更好。教育者要把握好时机,利用孩子潜意识里面的抵触心理,就能够达到好的效果。
  【案例】:8岁的君君,每天晚上吃了晚饭,就会着急地催促妈妈送他去老师家学书法,今天,到了去上课的时间,可君君还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的盯着米老鼠。妈妈看了看女儿,计上心头。“多好看的动画片啊,今天我们不去上书法课,就看电视吧!”妈妈有意说。“不,我要上课。”君君回过头。“不去了,就看动画片。”
  “不,上课去。”君君噌的一下站起来,关了电视,背起书包就往外走。
  【点评】母亲善于观察,知道孩子心里对上书法课是很积极的,于是上演了一场欲擒故纵的好戏。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如果确定孩子的逆反行为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那么就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否则会产生不利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