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盖涂鸦”,好丑,请放过井盖

标签:
井盖涂鸦艺术 |
分类: 有感而发 |
有的人,有创造美的能力,却没有有判断美的能力。这观点,我没好意思在朋友圈里发。怕打脸很多人。
前几天路过社区办事处,发现一个井盖上做了涂鸦,老实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看的井盖涂鸦之一了。第一反应,这人画画功力不错;第二反应,这画多久了,斑斑驳驳的已经开始掉色,为什么要花心思把画画在这种地方呢;第三反应,等这画不能看的时候会有人来清理它吗?怎么清理?化学药剂?会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第四反应,如果这玩意儿不是耐久性,甚至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那么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又应该用什么样的立场看待它?
工艺外观区别一目了然,图片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更重要的信息。例如,
1、当初日本制作艺术井盖是为了让市民关注地下水工程。当然,井盖本身也是一个汇集了工业智慧的升级产物,内部结构比升级前有了改进,能有效介绍汽车压上去时产生的噪音。
2、每个人都可以创造投稿井盖,但井盖的制作成本、重要性和已经形成的井盖文化,注定不是每一份井盖设计都能成为现实。
3、有填色和不填色两个版本。车行道井盖一般不填色,人行道井盖填色。
4、每个城市的井盖都有自己的特色,图片内容都多数是当地文化或地域独特的卡通形象,是城市的名片。
以此为比照,中国是的涂鸦井盖又达成了什么目的呢?
这是网上搜集的照片,从艺术角度来说,良莠不齐的,但网上文章内容出奇的统一,都是说“美化了环境”一片家大欢喜的样子。
对于这个是否美观的评判,我是这样理解的,要看大多数受众是谁。如果是在幼儿园,小朋友自己画,自己觉得好看,其他小朋友也觉得小同学的画好看,那就是可以被接受的美。但如果城市广场,请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来画,而天天看这画的人是来来往往的成年人,除非是个天才儿童,否则画作被人认可为“美”的可能性很低。面对公共的艺术,应该是成熟的、符合公共审美的艺术。
井盖绘画还有其他不符合公共性的体现。它不具备功能提升,甚至有可能会增加公共的负担。丙烯这种材料不耐磨损,同时现在标准井盖表面容易积累粉尘。本来不好看的井盖是不显眼低调存在的,画上画后无法维护变成花脸反而成为了“此地无银”,想要让它恢复原状或者保持靓丽,绝对是费时费工的事儿。
井盖绘画,更多的是井盖涂鸦。涂鸦,一种自我表达而又充满争议的街头文化,在井盖问题上,居然有了正名,变成追捧的美化井盖运动,不自觉中,我们推动了一场是街头涂鸦的世界级运动。
我们用英文搜一下井盖艺术和井盖绘画,结果几乎只有两种,日本铸造的井盖,中国的井盖涂鸦,而所有直接在井盖上绘画的照片,几乎都来自于中国。中国井盖涂鸦潮流已经形成了特色并在世界占绝对地位,与日本铸造井盖抗衡。
从结果上看,我们的井盖涂鸦已经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了。在全世界人搜索“井盖艺术”时候,我们在搜索中占上了一席之地。但临时性的、表达个人情感的创作用在强调恒久和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上,是不是反而让人们对艺术、劳动、环境产生习惯性冷漠和麻木呢?谁会关心谁在这个井盖上花了多少功夫,谁会思考井盖的涂鸦和环境的关系,谁会再多看一眼那路上已经斑驳的涂鸦,谁还能辨认着是否是真正的美化。
后一篇:植物笔记——蓝蝴蝶在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