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导演又拍大片了,很美的名字《芳华》。上次我给老炮儿评语是“ 大院文化最后的葬歌,小刚演给自己看的电影
”,因为老炮儿传递了过多的说教和狂傲。 这部芳华看起来比老炮儿舒服很多,更像是冯小刚给自己人生做的总结。
芳华已逝,岁月如歌,不论光辉还是没落,一代人就这么过去了,冯导也老了。相比以往,少了些铜臭和喧哗,多了份人生蹉跎的体会。 看起来也懒得去争去吵了,也放下了以往高高在上的身段,用心拍了一部讲述爷爷过去的故事。
电影讲述一个部队文工团,既然是芳华嘛,当然有很多朝气,很多帅哥美女。所以一上来就是很多大长白腿,愣是在屏幕上跳腾了七八分钟。美丽妖娆的姑娘们热气腾腾,笑容洋溢,像一个个可口的包子放在眼前,看的人直流口水。
不过一开始出场演员有点多, 漂亮女孩子长相也都类似, 看的眼花缭乱的。
芳华过后,就是各奔东西。中间也描述了下残酷的越战,最后还通过海口联防队扣押了黄轩的疑似三轮车,表达了下对新社会的怨气,和对集体主义的怀念和荣耀。集体主义多好,穿军装,吃饺子,全国人民都羡慕。海口联防队是啥嘛,讹诈钱财,殴打战斗英雄。
看到有评论说,严歌苓的小说里有幻灭,包括美丽的姑娘和理想的幻灭,电影里这个感觉就没了,没看过严歌苓的小说,但这个是很可能的。冯小刚和严歌苓的思想诉求差异很大,严歌苓一直在反思甚至是批评,冯小刚主要是怀念和歌颂集体主义,偶尔反思一下,自然不会诉求幻灭了。
电影里一两个小插曲,也显示了这次冯导的真诚,那就是萧惠子父亲平反,何晓萍给父亲声泪俱下的写信,即服务了主题,给何晓萍后来疯掉提供伏笔,也表达了浓浓的父女情深。不过个人好奇一点,那就是六岁时父女就分开了,那么小的孩子对父亲有那么深的印象和情感么?
以前我给电影构造过一个评价框架:形式,演技,故事,思想。
形式就是你的场面是不是很热闹很壮观,热闹壮观就是大片。极端的就是变形金刚,血战钢锯岭之类的,张艺谋那个长城也算。一般大片能保证基本的票房,反正很多观众也就是凑个热闹而已,温吞水的片子天然就很难火。
演技就是演员能力,包括演员和角色的匹配度。一般只要不是花瓶或小鲜肉,都不会太差。如果演员能和角色共振,一般会更好一些,比如葛优早年的《活着》,就让人印象深刻。不久看的杨洋演的心理罪,就很差了,阳光四射的帅哥完全和心理专家不搭嘎,看着十分别扭。
然后就是要能讲个好故事,真实,自然,看着引人入胜,其实故事是电影的核心,电影也是为表达故事服务的,不过随着电影科技的发展,故事也仅仅是重要的一个要素了,比如大片里故事就不那么很重要了,一些喜剧故事也不那么重要了。
最后就是传递的思想价值观,就是故事想表达什么,宣扬什么,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团结合作的态度,还是为国牺牲的精神。比如血战钢锯岭传递勇敢和坚持,星战系列传递的探索和牺牲,战狼传递的爱国主义等。
形式,演技,故事,思想,四个要素中,前三个是决定票房的,思想是用来决定高度和拿奖的。前三者好,思想不好,这是叫座不叫好。前三者一般,思想好,这是叫好不叫座,四个都好,那就是精品了,能上奥斯卡的。目前看芳华很可能适用于叫好不叫座类型。
冯小刚的平时发言可以看出,他一直在财富和口碑之间纠结,他好像就说过,认真拍的片子票房一般,比如一九四二,随便拍的票房则很好,比如私人订制。可见冯导内心深处还是有些艺术情节的。这部芳华看起来像是给冯导自己人生做个总结,更应该是走心认真拍的作品,显得更文艺一些。
芳华观众群体可能会比较狭窄,这么浓厚的历史背景,40岁以下估计都懒得去看,同时也缺乏大的场景和激动人心的故事,更难以获得好的票房。刚才看6点的场,里面就两人,虽然排片很多,但看完出来,门口也没有什么等待入场的观众了。
总体看,这部电影还算不错,冯导反思和表达很多东西,顺便给自己人生做个感慨。相比以往,少了些狂傲和自大,可能也想站着把钱挣了。但现在看,可能人算站起来了,但想高票房把钱挣了很难。电影不太适合大部分看,年轻人小朋友更是看不太懂,加上松散漫长的两个多小时,坚持下来都难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