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产品逻辑:一是房价上升乏力后,资金要脱虚就实,这个在台湾韩国都有这个过程,必然会带动农产品大涨,然后是通胀。二是汇率导致进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抑制国内价格上涨,带来粮食安全问题较大。
两难境地下,国家只能对下保底,对上尽量抑制价格避免通胀,但这也控制住。结论是下跌空间不大,早晚要涨。 但上涨肯定有个先后缓急,有的可能会最先被市场冲击,有的可能会晚一些,半年一年都有可能,或者有的涨得快,有的涨得慢一些。
最近菜粕豆粕大涨,好像和外盘大涨有关系,这个和外盘有关系的逻辑这里暂时不分析,因为全球供需太复杂,太发散问题就不好分析了。
这里只从国内期货市场分析,就是资金如果攻击农产品,哪些会成为优先的选择。主要和几个要素有关系:国内体量,库存量,进口量,替代性等。
国内体量和粮食安全相关度:体量太大的,粮食安全生死攸关的,国家肯定严加控制,否则对通胀影响太大了,你现在要是大米涨个三成,估计CPI要上天,对社会稳定性带来很大影响,除非是90年代硬着陆,否则不会大涨。所以三大主粮估计会靠后,或者慢慢涨,三大主粮就是玉米,小麦,水稻。
当然了,不让你大涨,也不会让你大跌,否则粮食没人种也很麻烦。这就像股市维稳一样,涨跌都是风险。现在玉米就面临这个问题,已经跌了很多,农民种地亏本,继续下跌概率不大,必须要保住目前的底价,所以外盘即使大跌,和国内关系也不大,各玩各的。
库存量和供需关系:这也是一种供需关系,目前看玉米的供大于求比较明显,库存2亿吨,年产2亿吨,一两年都消化不了。所以想大涨暂时很难。但玉米因为价格实在太低,尤其是远期合约,相对好一点,有个两成左右价格恢复过程,而且即使临储政策改革,也不会立刻就不管了,有种说法,是16年临储价格1元,加上每亩补贴,然后逐步放开,否则一下子放开农民受不了。
进口量和定价权:我国进口的粮食和数量主要包括,大豆进口8169万吨,大麦进口1070万吨,高粱进口量达创纪录的1069万吨,木薯进口937万吨,玉米进口473万吨,小麦进口总量为297万吨,稻米进口335万吨。
主要进口就是大豆了,大豆国内只生产1200万吨,大部分都是进口,这种价格一涨,进口就来了,而且进口政策也会扶持这种副粮,所以受国内冲击概率也不大。定价权基本不在自己手里。大豆也是国内玩法比较失败的,基本被外部控制了。
替代性:这个可能和菜籽菜油有关系,比如如果菜籽价格高了,可能豆油就会替代,这个角度看,也不容易遭到爆炒。其他的白糖之类的,和大豆类似,全球化太厉害,价格受外盘影响太大,价格也会随着外部波动。
找来找去,我就发现一个标的,那就是鸡蛋,鸡蛋这东西外盘好像没怎么听说,至少我没听说,不知道有没有。而且这东西运输起来也比较麻烦,一不小心就是鸡飞蛋打,而且和猪肉不一样,无法冷藏个一年半载的。常温下鸡蛋保存优于猪肉,但现在借助冷链运输,就远不如猪肉了。
同时这个鸡蛋也有保鲜性和生长周期,现在炒起来,等待下一波重新养殖提产供应上来,至少需要三两个月吧,所以相对适合炒作。
所以这里把农产品炒作优先顺序拍个名:鸡蛋—菜籽—菜油—大豆—白糖——玉米—小麦—水稻等,其他的菜粕豆粕炒作太高,就不一一列举了。我的观点是农产品都会涨,只是涨的速度和快慢不同,排在前面的更容易受到资金攻击。
关于农产品概念股,这个大多数关联度不高,纯粹种地的股票也比较少,搞养殖的还不少。如果想买,个人也是建议等等再买,或者先少买。一些养殖概念股还是不错的,如新希望,民和股份,益生股份,先农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