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生的书画艺术
(2012-05-03 00:59:35)
标签:
杂谈 |
王耀生的书画艺术
——王耀生书画展侧记
□胡湛
王耀生书画展 4月30日上午10点在桥西紫金公园举行举行。开幕式同时发行了《“耀生水墨”--王耀生书集》。
王耀生,无极人。毕业于天津美院。曾任邢台市书协主席、邢台市文化局副书记、副局长。善书法和花鸟画。
我1988年插班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时,首先听讲的就是王先生所授草书课。记得当时其先讲理论后示范,他的执笔很高。书写时,是在两张对起来的桌子上进行的。因两张桌子高低不同,或是由于有桌沿的缘故,纸张一些部位悬空在桌。我担心并心怀疑虑地问:那样是否影响书写?他说没事,但见其下笔洋洋洒洒,一幅作品,霎时,一挥而就。学生们无不为其深厚的功力和潇洒纵横的书法感到神奇而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讲用笔说:写字时毛笔必有提按。我那时爱思考也爱提一些怪问题。当时我就说:“小篆无提按”。我曾到他的家中拜访,并请教“屋漏痕”是指的墙壁上的雨水线条漏痕,还是由屋顶漏到地上的圆点漏痕诸笔法问题。他反问我说:“这个屋漏痕的概念出现在什么语境中?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我的不同景象的思考提问,得到的反问实际也是一种思考、思辨和答案。毕竟颜真卿将“屋漏痕”比喻笔法时,并没有说背景和详细的形态特征。我最后以无论壁痕还是地湿,以其均具有的中实外涨参悟此笔法,当是得其神髓的。我这样直接了当地提问题,生怕给他留下不好的印象。但后来一些老先生对我说。王主席对你的评价是:年轻人有很多想法。完全是一种褒扬之情。而在1999年他力主书协吸收年轻力量时,我成为被吸收的年轻书协副主席之一。
王耀生作为邢台市文化局和书协的领导口碑极好。对名利之事从来都是淡泊不争,而对工作事业又很负责任。对书画家的培养特别强调德艺双馨。记得他多次给书协内我们一些年轻人讲:书法家的人品很重要,要讲德才兼备。一些部门正因为用对了合适的人,工作才能理顺,才能出成果。
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建国五十周年,一系列重大活动都是他亲手操办。1999年上半年,他在组织召开举办“庆祝建国五十周年邢台市书画展”筹备会时提出:书协要吸收新的血液,要充实年轻力量。书协要提前换届,不能让后人说我们什么都没干。到了后来我们才知道,王先生实际上是带病工作,对书协班子的调整反映了其极高的责任心。其中或有安排后事的考量。当国庆节前夕举办完“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书画展”后,他就住院了。而这一住就没再能出院,次年春天即不幸去世。他的去世自然是邢台书画界的巨大损失!
然而王耀生却为邢台书画界留下了诸多遗产。一方面是他的人品、他的人格魅力、他的精神品格,同时他的书画艺术作品也是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
王耀生先生的书法是以行草书名世的。在用笔及章法上,他吸收绘画因素,极力进行笔墨线条的粗细、浓淡、干湿、方圆;结字章法上奇险、开合、揖让的等。极富视觉冲击效果。九十年代后期老年书画研究会编辑出版《新编三字经》。由他书写前部,大有于右任标准草书之味道。此次看起书画展,看其书法作品落款,那“耀生”二字分明是由右任碑体书法而出。在过去的印象中,王先生是主写草书的。那应该是帖学范畴。而此次观展我才发现,他对碑对碑帖结合的碑体行书,对于右任是深有研究和修为的。
此次观展我是陪同市委常委、秘书长、专写颜体的李凤刚先生一道乘车而来的。路上李先生说,王耀生也写颜体。我感到惊异:此前从未见过,也未听说过。到了展厅,我们特别注意王耀生先生的楷书作品。在西展厅我们终于看到了一副楷书斗方作品。那是地道的颜体作品。其用笔浑厚,而神清意闲。特别其中一个“逸”字,中间“兔”字用笔精到,角锋妙显,干净利落,而走之则放笔拓行,整体容容大方,轻松雅致。再看其它诸字,横画以隶书放锋而出,结字较遍,章法上则有字距,无行距,全然是汉碑隶书形式。这些楷隶笔法、结字、章法上的杂交结合,在承继传统的表象下反映了书家的审美艺术创新探索。
此次展厅除较集中地展示了先生的书法艺术外,也更突出地展示了他的绘画艺术。王先生的画是以花鸟为主格调的。其源缘无疑是就读天津美院所接受的孙奇峰、张其冀等乃师教育和美院画风之影响。而其中《墨竹》《梅石图》等都堪称上品得意传世之作。使之列于板桥、缶翁之间而绝不逊色。王耀生的书画艺术一言以蔽之,中国文人画之传承也。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曾为先生撰写书评《奇崛清新从容浩落——王耀生书法艺术》,将先生数以特点概括为:1以美术视书法,通篇营构书作;2用笔洗练从容,结构新颖奇崛;3以书入画,墨分五彩:4深入生活,融入社会,意蕴清丽,内涵深厚。其仙逝后我尝作七言以祭:“旭素山谷草圣传,丹青妙吟济世先。无为而为率书协,有意无意攀峰巅。胸怀风云志未竟,心存宏图艺岂展。呜呼书坛失领袖,犹见蟠龙腾宇寰。时光匆匆已过十余年,回眸往昔,学生所识虽浅,而情意俱在。王耀生先生的书画展使我们忘却了时空,跨越了时空,而成功的艺术正在于对时空的泯灭、超越。
2012年5月2日稿4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