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力量第一季侧记

http://img.luoo.net/pics/essays/201405/537ef2d6516ee.jpg
从前有座城,东郊有座庙——半个世纪前,破庙成了乐器厂;两年前,旧厂房成了艺术馆;四月末,这里举行了一场音乐艺术爬梯。走进这座红瓦灰墙,充满工业气息的艺术馆,它的前世今生令我想起Jimi
“成都力量”作为此次活动的厂牌,凝聚各类跨界资源,融合音乐、艺术、公益、时尚、设计及露天电音派对等元素,将以一年四季的频率陆续开展活动。在音乐节与酒吧演出之间,开辟全新混搭模式,促成跨区域、跨流派的音乐人同台合作演出,为成都乐迷带来专业LiveHouse现场。
除此之外,摄影展、杂志设计展、创意市集、乐评集签售会、装置艺术家创作现场、音乐原创力交流、电影音效装置体验、独立设计师品牌发布秀、露天电音Party等一系列以“自在玩耍”为主题的活动轮番登场,让成都春天的尾巴显得愈发文艺。
误打误撞走进只有寥寥数十人的电影放映会,偶遇了苏喜多,一个来自凉山彝族的小伙。他坐在角落,抱着一把木吉它,正在为黑白默片《大相片》现场配乐。随着情节铺展,黑暗中,所有人都沉浸在起起伏伏的音乐里。吉他质朴的声音丝丝入扣,触动着我们在忙碌生活中无暇感受的细小情绪。我几乎可以闻到大凉山原始纯真的味道:被山风卷起的尘土,在清晨雾气中升起的阳光,还有从天而降直奔泸沽湖的雨珠。
看到喜多在放映结束后和观众们开心地交流,我突然想起李丰溢老师(四川籍校园民谣领军人物,成都力量发起人之一)的一句话:“小众歌手只要有自己一两千的粉丝,那些人真心喜欢他,挺他,生活就没问题了,心里的满足度和歌星级音乐人是相似的,毕竟所谓成功并不是一定要让全世界都知道,那样的话,人就活得太累了。”
http://img.luoo.net/pics/essays/201405/537ef32346872.jpg
原创音乐力与混搭音乐现场
成都作为中国音乐重镇,源源不断给乐坛输送像声音玩具、谭维维、阿修罗这些广为人知的名字,但大环境又与北京有着天壤之别:没有系统的音乐文化市场,没有领军厂牌整合各方资源,缺乏配置完善的演出场地和专业宣传平台……太多优秀的本土音乐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不被外界所知。
长久以来,独立音乐人都必须依靠电视选秀或者“出走”的方式寻求更好发展。“成都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主办方甄选了成都本地多位原创音乐人,给他们提供一个专业演出平台,活动发起人以丰富的经验,从音乐创作到演出实战都给了成都原创音乐人不少实际的建议。
在最后正式演出开始前的下午,主办方把舞台交给了几组原创音乐人。没有歌迷的尖叫,但台下零零散散的观众和几个音乐人却忍不住拍手合唱起来,给人一种回到学生时代大礼堂的感觉。小普穿着T恤,用始终纯净的声音唱着《如果你要回来请你告诉我具体时间》。旋律清新简单,节奏明快,像雨点打在玻璃窗,歌词里带着戏谑和自嘲,让人很难再把他和当年以Pop-Punk著称的搞怪乐队“小熊饼干”联系在一起。
台下,我们聊到与队友分道扬镳的往事,小普还是难掩遗憾:“离开小熊饼干是不得已的,小时候以玩的状态做乐队,可现在我们已经不是当初那几个对音乐充满热情,什么都不想的少年了,更多要面对的是生活和工作。2011年,大家用尽所有力气完成最后一张小样和巡演,然后真的玩不动了。可我对音乐实在割舍不下,所以最后还是选择辞掉工作,背井离乡,走上了音乐这条不归路。”
不同风格的音乐人同台演出,其实在成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混搭”和“玩耍”本来就是大杂家们每天休闲娱乐的必备节目。为了“生活”,而非为了“讨生活”,成都几乎没有“全职音乐人”。他们有的开酒吧,有的教乐器,有的做调音,还有很多从事与音乐毫无关系的工作。他们没有随时可能被社会淘汰的生存压力,不需要穿梭于各种演出现场(现实是根本没有足够多的演出场地)。因此成都人的音乐里,处处体现着独特的闲情逸致和对生活本身的思考。
民谣音乐人树子告诉记者:“在音乐同好们经常出没的酒吧,自由松散的jam(即兴演奏)相当多,大家操持起吉他、贝斯、架子鼓,键盘、手鼓乃至笛子、萧、小号、萨克斯等等乐器,随性而起,随意发挥,非常好玩!”
http://img.luoo.net/pics/essays/201405/537ef33f66d16.jpg
DAY1:与非门+王逸洁+阿修罗
王逸洁一身孔雀蓝让开场显得过分美丽。她只是寂静驻立,转眸,启朱唇,自得悠然而雅。声音透着一份骄傲的执着,在场的人已经沉醉。
而听与非门的歌,已近10年。这些年他们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这次阿庆和三少的到场,着实让我兴奋不已。当《梦蝶》的前奏响起,迷离的灯光中,天籁般的唯美女声和烟雾般浓重的电子配乐交织,恍惚间我似乎看见了蒋凡的影子,情不自禁跟着唱出熟悉的歌词。此情此景不禁激起我前年看他们现场时的情绪,记忆与现实被音乐串联起来,在时空中交汇。
接着登场的是阿修罗,以一首《唤醒你的沉睡》将我的惆怅吹散,这支以狂野现场著称的乐队,也被成都青年称为最可爱最接地气的摇滚玩家。尽管很多人笑称他们是“成都五月天”,“港台味”越发浓郁,但这丝毫无法阻挡歌迷对他们的拥护。只要阿修罗的音乐发动机一启动,就可以预见一大帮粉丝的合唱和排山倒海的pogo。
或许,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看音乐现场的目的,很多时候近似于换个节奏跳广场舞,出身汗,图个热闹。若是此刻让摇摆狂跳的人们以“阿修罗”造句,必然会听到此起彼伏的“想当年我读高中的时候......”——这支土生土长的本土摇滚乐队,伴随了太多人的成长,实在是不忍割舍的青春记忆。
当晚的演出在阿修罗、王逸洁和与非门共同演绎的《永远的快乐》中结束。
DAY2:黃晶+树子+邵夷贝
世上的小清新有千万种,但像黄晶这样天然的却不多。她的声线温润空灵,和她的笑容一样温暖,每一句歌词都直击心底,每一段旋律都轻抚都市人疲惫的神经,也许是学医的经历让她的音乐充满了治愈的能量。
树子唱了一首改编自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一条大河》,清澈的嗓音和着空灵的木吉他声,唱出浓厚的时代色彩,歌词中隐约流露出客居成都的他对家乡的眷恋,以及曾经的热血摇滚青年在跨越了生活中种种囹圄后潜心修禅,追求返璞归真的心态。
当树子和黄晶合作《永隔一江水》时,婉转的女声穿梭在树子的吉他配乐中,这首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之作如涓涓细流流经胸膛,那段艰难岁月中的无奈和迷茫被演绎地淋漓尽致。
而邵夷贝,早在四年前那场“只赔不赚”巡回唱游会就给成都歌迷留下了美好回忆。故地重游的“文艺女青年”又大了几岁,然而从容的心,澄净的嗓音一如当年。
音乐背景、演出经验上的巨大差别,丝毫没有影响三人合唱《童年》时的默契,一切竟然毫不突兀的自然融合,我才领悟到:他们何其相似——都是心无旁骛的人,始终认认真真做一件事情,写歌,唱歌。所以这自然的音乐里,才饱含直击内心的力量。无论这个时代的音乐有多少新元素刺激着我们的听觉神经,永远有人怀抱一把木吉他歌唱。
http://img.luoo.net/pics/essays/201405/537ef3d73e753.jpg
DAY3:谭维维+变色蝴蝶+声音玩具
我在很多场合听过维维唱《我反对》,但这次和变色蝴蝶的合作,绝对是最令人热血沸腾的一场。原版MC来自于郭德纲讽刺成功学的相声段子,经过爱书华循环往复,近乎呓语的唱腔重新演绎,充满怪诞迷幻的意味,一如背景屏幕上飞舞的斑斓蝴蝶,彻底颠覆了歌曲原有风格,混杂着爆发力与华丽的艺术气息。
当维维手指台下,她的每一次叫呐都好像在燃烧内心的气焰:“满嘴都是假象,满嘴都是表演艺术家!”如此愤怒不屑,如此尖锐直白。带着巫蛊似的鼓点愈发激进,贝斯狠狠砸下的一瞬间,所有人的疯狂被撕心裂肺的控诉点燃了,人群跳跃起来,在大汗淋漓中找到某种无法言喻的共鸣。
在声音玩具接替变色蝴蝶上场的间隙,身边的朋友突然冒了一句:“天啊,我刚才竟然忍不住给谭维维致金属礼了!”周围人狂笑起来,也不得不承认,短短几分钟的现场的确有消融多年成见的魔力。当舞台灯光再次点亮,躁动的空气随着欧老师没有歌词的呼唤渐渐冷静,敏感的心开始颤抖。“时空飞逝,年华老去,我们也许无力前行。但是你我都能知道,那是唯一的方向,只有一件事最重要的——明天你依旧在我身旁。”当谭维维和欧老师两个好朋友肩并肩,默契地和声,台下的我们忍不住鼓掌,献给青春,献给音乐,献给友情。
时光在一首首经典歌曲中流逝,演出厅外,大雨滂沱,为期三天的演出即将结束了。人群在夜色中晃动,三三两两离开现场。我驻足在《秘密的爱》的旋律中,感觉声玩仿佛用音乐构筑了一个最安全的岛屿,“青春的人啊,想想一个人的十年会怎样,足够让许多选择发生,许多人事来来往往。”我恍然发现,距离声玩迄今为止唯一专辑《最美妙的旅行》发行,恰好整整十年。当不再那么年轻,依旧以梦为马的诗人再度热情地唱起这段在我耳机里循环了无数次的歌词,长久以来沉淀在心底的情绪猛然如海浪般翻涌,泪水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
我随着散场的人潮往外走,却看到一个高举着大拇指的男孩,默默站在原地,舞台黯淡的灯光下他的背影显得单薄而又坚定。或许,他的手势所表达的也是我心中所想:“谭维维不断的破茧突破,变色蝴蝶十一年来探寻音乐哲学,声玩坚守十五年的完美主义,请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愿人艰不拆
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末,雨过天晴,月亮照常升起,户外电音派对的音响再次轰鸣......离开时,我的目光落到艺术家在墙面即兴创作的“愿人艰不拆”,多么虔诚的发愿。
成都力量除了音乐版块外,还整合了多重的艺术形式,谭维维&张博概念摄影展,杂志设计展、创意市集、乐评集签售会、装置艺术家创作现场、电影音效装置体验、独立设计师品牌发布秀、露天电音Party等一系列活动轮番登场。将从前的这座寺庙变成艺术青年的应许之地,我相信怀着单纯的爱音乐的初心,在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支持下,会有越来越多的本土音乐人冲破迷墙,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http://img.luoo.net/pics/essays/201405/537ef46a038e0.jpg
对话:《文艺生活周刊》x“成都力量”总策划人袁野
WZ:这次活动的核心目的是助推成都的原创音乐和艺术的发展,就成都的音乐圈而言,相比国内其他地方,最大的优势和限制是什么呢?
袁野:全国除了北京,成都音乐人在数量、质量上都应该算是最高的。较低的生活成本,让他们更从容,可以为喜好而做音乐,创作空间很大。安逸的环境,是培育音乐新生力量的好土壤,也是双刃剑。压力小、竞争小,大家更像是在玩音乐,真的是随着性子在“玩”,不需要把音乐真的当成职业,专业性的发展也就会比北京低。成都易出新人,但整体水平的提升却很缓慢。
WZ:主办方对这次活动有什么样的总结呢?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记忆深刻?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
袁野:总结很多很长,哈哈......最大的问题还是音乐现场,虽然我们动用了北京广州及韩国的专业团队,但场地本身因为不是专业演出场馆,导致了音效没达到理想状态,有些遗憾,下次我们会选择更适合的场地。记忆最深刻的应该是最后一天的流程安排,因为外力因素添加了某些环节,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几个环节都是无缝连接,相当密集,好在最终都圆满执行,充分考验了我们团队的组织能力、现场合作和把控能力。教训就是,下次安排需要尽量留出空间,以防万一。总之,作为一个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月的新项目的首次呈现,一定有很多缺失和不完善的地方,但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是为将来买经验。
WZ:现在国内跨界艺术活动风生水起,“成都力量”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袁野:个人认为“成都力量”的真正独特之处,不在于其本身的内容或形式,类似活动在北上广早就不是新花样,但在成都这么一个文化名城,文艺范儿青年满大街的地方,却还没有混搭的文艺生活方式,像这次的宣传语“汇聚了音乐、艺术、创意设计的力量”,我们是成都第一个吃螃蟹的。
WZ: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很多到场观众认为活动形式过于杂乱,没有一个特定主题,你们怎么回应这样的评价呢?
袁野:哈哈,是因为他们不太习惯这样混搭的方式吗?“混搭”就是这次的主题呀。如果是因为我们现场设置规划的问题,我们一定根据大家给出的反馈,虚心改进。其实,我们在筹备阶段也考虑过这个问题——糅合了众多元素、信息量这么大的活动,是否是成都人民能接受和喜欢的?但不做,可能永远不会有答案。毕竟我们和很多音乐人、乐评人、设计师、艺术家们一样,都觉得成都早该有这类活动的存在了。
http://img.luoo.net/pics/essays/201405/537ef48d7c48d.jpg
声音:音乐与艺术跨界融合
文/王磊
在为期三天的活动里,最有意思的是,每天演出的最后一个环节,都是三组艺人跨界演出,分别唱对方的歌,将对方的歌重新编曲并即兴演绎,及至最后一起大合唱,擦出了十分惊艳的火花——这种十分突出融合式的演出方式,在之前的国内音乐节、音乐活动中几乎未见,一方面是参加演出的音乐人愿意配合,不能“艺”人相轻各自为战;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出组织者在演出环节设置与协调上的用心与创意。多年前帕瓦罗蒂组织的“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们”演唱会便是以跨界融合的方式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此次“成都力量”也是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而本次活动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其中一个“成都原创力音乐”版块。“成都力量”主办方聚正能量文化机构征集了并筛选了成都本土的几组音乐人和乐队,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集中进行展演。在展演结束后,成都音乐人杨斐、欧珈源(声音玩具)、泰然(阿修罗),以及“校园民谣”的代表人物李丰溢(曾用名:李晓东)、与非门乐队阿庆等音乐人以及本人在内,与成都原创音乐人进行了积极的交流。有一位民谣歌手唱“我把水里的月亮捧起来给你”,这样的充满诗意而又单纯的歌词,是已经过了那个年纪和心境的人再也写不出来的了,而成都本土的原创音乐人,让人看到了蓬勃的生机与积蓄的力量。
尽管在台北早已有类似“简单生活节”这样的活动,但在成都,这样介于大型音乐节与小型Live
记者/冥哥、叶芃
试听原文配乐《明天你依旧在我身旁》:
http://www.luoo.net/essay/304
落网微信,扫一扫吧,喜欢音乐的你不应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