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看病,众人“围观”
谁来保护患者的隐私?
■记者调查:患者看病遭遇各种尴尬,隐私权很难得到保证
■卫生部门:医师执业活动中若涉嫌泄露患者隐私,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
记者 王超
医院设置的自助服务设备有助于保护病人的隐私(竖戈 摄)
著名医学伦理学文献《日内瓦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将用我的良心和尊严来行使我的职业。我的病人的健康将是我首先考虑的,我将尊重我的病人所交给我的秘密。”
眼光转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就诊被
“旁听”,遭遇无关人员“陪诊”,众目睽睽下打屁股针等现象在医院、诊所如此常见。我们的隐私权到哪儿去了?如何才能让“隐私”不再成为“公开的秘密”?6月1日—6月6日,我们展开了多地走访调查。
实地探访:看病各种囧
一囧:
诊室大门敞开,“陪诊”人员随便进
对很多女性患者来说,去妇科就诊,自己的真实病情、特别是关乎隐私的地方被无关人员
“旁听”,是一件掺杂着尴尬、无奈、不满等诸多情绪的囧事。
“自己的情况被别人听去了,心里不难受才怪。”市民杨女士就忍不住向我们抱怨说,平时去医院看病,当自己向医生陈述相关病情时,一旁的无关人员在场常常令她感到很难堪。
她告诉我们,本来看病是一个一个轮着叫号进去就诊,但市内绝大多数医院不能遵照这一规定执行。
“一会来个咨询的,一会进来个找医生看化验单的……”杨女士坦言,看病途中若被人擅自干扰或阻断,总会给心里带来些怪怪的感觉。她认为,尊重病人隐私原是医生分内的事,但对于这种明明可以避免的事,市内部分医院的医生做得远远不够。
6月5日上午10点,我们来到岳塘区某大型医院皮肤科候诊区。此时,候诊区陆续来了几位等待就诊的病人。
我们注意到,在前一名患者就诊检查期间,诊室大门并未及时关上,以至于外人稍微侧耳一听,就能清晰地听到诊室内的全部对话。
而在这期间,两名已看就诊的病人又分次闯入诊室将自己的病历递给医生。其中,一名好奇心颇强的女子干脆选择了留在医生身边“陪诊”。
二囧:人工叫号唤真名,电子屏晒姓名
其实尴尬的,还远不止这些。
6月4日上午,我们在市内某三级甲等医院暗访时,设在男科诊室外的电子滚动屏正不断更新中。我们注意到,滚动屏上,分别公示了患者姓名和具体检查事项等内容。
在候诊区内,4名男性正认真地注视着电子显示屏上的信息,而就在与他们一墙之隔的诊室中,7名男性患者正围着坐诊医生问长问短,其中还有部分患者的家属。
“都是事关个人隐私的东西,却被别人看到听到了,心里会有点小尴尬。”正在候诊区候诊的黄先生表示。
而这样的场面,屡屡出现在我们的跟踪采访中。
在探访我市几所重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公立医院都采取了实名叫号制度,但部分医院限于场地、医疗资源紧张等原因,并没有对诸如男科、妇科、皮肤科等敏感疾病科室采取相关屏蔽措施。
三囧:专家和普通门诊“待遇”不同
采访中我们留意到,很多医院的专家门诊室基本做到了1:1:1的配置,即一名患者一名医生一间诊室。患者持卡进入门诊室后,助理医生会主动提醒患者关门或亲自为患者关门。
但其他普通门诊,患者的“私密性”就没有得到前述“同等的待遇”,有些科室内,不是一圈人围着一名医生就是多人“共诊”、“陪诊”。无关人员站在门口,不仅能看到谁在就医,还可以听到患者和医生的谈话。
对此,市内某三级甲等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道出了自己的无奈。
她说,医院给每名医生安排一个独立空间,在此基础上又专门设立了分诊和等候区域,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病人的隐私。但很多有不良就诊习惯的病人,因急于想知道具体病情,通常“一不小心”就侵犯了其他病人的隐私。
她解释说,限于门诊数量和时间有限,作为医生她最多好心提醒一下对方,但很多时候碍于情面,她也只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四囧:宝宝360度暴露打屁股针
相比成人,婴幼儿的隐私权是否也应该得到恰当的保护呢?带着疑问,我们连续走访了雨湖、岳塘的几家公立医院。
在岳塘一家医院一楼幼儿门诊处,带着宝宝前来就诊的市民络绎不绝。
市民李双的女儿甜甜近来总是感冒发烧,着急万分的李双只好带女儿到医院打退烧针。然而,打针时发生的一个细节让初为人母的李双颇为介意。
“他们直接把宝宝的裤子脱了注射,我觉得这样不太好。”李双说,女儿虽然不到一岁,但同样享有隐私权,而医生此举就多多少少地侵犯了这一权益。
保护隐私,这些做法值得提倡
自助取化验单
和上述反映的情况相比,市内也有少数几家医院对病人的隐私保护得较好。
一位老病患告诉我们,在市中心医院看病,挂号、取化验单均可使用自助设备。
“只要刷一下医疗卡,自助机就能清清楚楚地将化验单打印出来。”老人表示,自助设备的运用,一方面避免了个人隐私泄露,又防止了化验单的错拿和丢失,可谓一举两得。
体检报告密封了
6月6日,刚拿到体检报告的曹先生比较意外。因为和过去的纸质体检报告相比,他发现今年医院分发的体检报告不但外观精美,其体检报告页面上还附上了“体检报告仅限受检者本人拆阅”字样。
“个人体检报告涉及到自己方方面面的隐私,院方的这些精巧设计,一方面体现了其人文法制关怀,其次也很好地保护了患者的隐私权。”曹先生说。
卫生部门:医师泄露患者隐私,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
从市卫生局卫生法规监督科科长胡敏处我们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有明文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在执业活动中,医师若涉嫌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他山之石
德国:只有医生知道你生什么病
在德国,无论是在诊所还是在医院,医生给病人看病,未经病人本人同意其他任何无关人员不得在场,包括家属,只有被监护的儿童可以有监护人在场。
台湾:名字加*号,保护病人隐私
在台湾,医院对病人姓名一般会采取打出姓,名用*号代替的模糊处理方式,只有轮到患者拿药时,叫号系统才会用全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