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星途”需要“星”构想
■记者 王超

酒店厨师制作美食(竖戈 摄)
虽然时至3月,可湘潭的高星级酒店却还在“惆怅”中徘徊。
公务宴请锐减、企事业单位订单急剧缩水,生意的冷清让这些带“星”的酒店着实有些“高处不胜寒”。新形势下,高星级酒店如何蜕变才能填补这个经营的缺口,从而在这场行业的“滑铁卢”之战中获得涅槃?这是当下众多高星级酒店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急需正视的命题。
众所周知,国内高星级酒店大多脱胎于上世纪80年代的“涉外宾馆”。与“涉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其服务主体的“外宾化”及其服务理念的“西式化”。
市内某高校商学院一位资深教授曾就高星级酒店做过一次调查。在与市内多家高星级酒店主管交流时,他发现这些秉承于国外优秀经验、甚至全盘国际化的高星级酒店,真正接待外宾、贵宾的数量其实并不多。而这,也恰到好处地映证出高星级酒店的自身结构与消费需求的矛盾来。
消费群体改变,与之相应的需求却还在原地停滞不前。“高大上”的姿态虽然在面子上为高星级酒店挣足了光,可由此带来的“硬伤”也让务实的消费者对其敬而远之。
学者:根据消费主体需求改善服务,做出“个性”
“高星级酒店在擦亮金字招牌的同时,还应擦亮自己的眼睛。”湘潭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勇辉表示,在当前这场“突围赛”中,我市的高星级酒店应该更注重研究市场规律变化,搞好贴近市场需求又迎合市民“口味”的系列产品开发,从而在利润收窄的前提下,拓宽利润来源。
他介绍,旅游经济学中关于高星级品牌酒店(饭店)盈利模式的表述,一般包括常规营业利润、品牌管理收入、关联产品收入、顾客价值管理增值收入、资产增值收入等若干盈利渠道。如此看来,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之风的到来,不应被视为行业的“寒流”,而应将其作为高星级酒店转型的一次重要契机。
对于我市高星级酒店前路“星途”的探寻,他建议酒店经营者、管理者首先要下好“细分市场”这局棋。
针对行业内大力推行的“大众消费”、“平民路线”等举措,李勇辉表示,这很有可能会成为今后绝大多数酒店转型的主攻方向。但,“鞋子合不合脚,还得穿上才知道”。因此,他建议高星级酒店根据市场主要消费群体的需求,改善服务品质、提升服务质量,做出自己的“酒店文化”。
人大代表:积极学习其他城市酒店管理经验
“高星级酒店转型绝不可盲目而为,应根据自己的需求,‘量体裁衣’。”谈到我市高星级酒店转型话题时,市人大代表何琪一语中的。
她告诉我们,过去酒店行业盛行的“出去抓客人”的做法已不再时兴。现实环境下,酒店经营、管理者要从市场、价格体系以及市场结构中找准转型时机和方略。
“许多三四线城市坐拥的高星级酒店数量远远超过现实需要,大量的供给背后是‘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何琪建议,我市正在经历改革阵痛的高星级酒店,在优化内部结构的同时,积极“走出去”,多学习其他城市酒店管理的先进经验,做出自己的个性标签。
另外,就目前的酒店业管理而言,人才的匮乏也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她建议我市的高星级酒店多以自己的魅力吸纳高级管理人才,优化人员结构。
政协委员:应多走“平民实惠路线”,拓宽销售渠道
面对星级酒店业绩下滑、出路彷徨的现状,市经信委副主任、市政协委员陈飞舟表示,高星级酒店在市场强烈冲击之下,应顺应市场变化,在营销策略上加以调整。比如,可以开辟类似“百姓厨房”、自助餐、网上团购等服务。
“其实,酒店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要想走出困境,最终还是要从自身上下功夫。”陈飞舟告诉我们,过去,高星级酒店因为太过高档,不知不觉间就与普通市民拉开了距离。如今,随着政府主要客户群体的缺失,高星级酒店犹如垮了“半壁江山”,其实这只是一个外因。高星级酒店如果能在经营中既提升“硬件”,又肯在“软件”开发利用上下工夫,积极拓宽营销渠道,这或许是高星级酒店快速走出困境的一大“法宝”。
为此,他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新设想:把酒店长久闲置的餐厅和会议室与有关部门合作,做市民讲堂或日常展会等活动,这样一方面借活动增加了餐饮消费的几率,还做活了公共服务市场,赢得了市民的口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