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15000元
88岁老人和他的教育奖学金
■湘潭县青山桥镇一所中学的奖学金以老人的名字命名
■老人家境并不好,但他说受过帮助,应懂得感恩
记者 谷桔

学生看望唐世凡老人
他已是88岁高龄,来自湘潭县青山桥镇燕岩村石塘组。他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退休教师。然而,当地一所中学的奖学金却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老人家用自己的退休金设了一个奖学金,晓南很多品学兼优、家境不好的学生都受过他的帮助。这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他已坚持了9年,这种精神确实令人钦佩!”当地村民的一席话道出了故事的梗概,也让我们大为吃惊。
他的名字叫唐世凡。
受助恩情铭记于心
头发斑白,体型瘦弱,眼前这个挥拳锻炼的老人便是唐世凡。
“爷爷,您最近身体好吗?”循声望去,两个身着红衣服的小姑娘朝这边走来,她们是晓南中学初三学生,一个叫唐穗,另一个叫彭鑫,都是奖学金的获得者。
小姑娘上前挽着唐世凡并介绍近来的学习情况,仿佛这就是自己的亲爷爷。
唐世凡也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由于日寇入侵湖北导致父亲失业,唐世凡刚上高中时就靠借贷维系读书费用。后来同班同学筹措学杂费给唐世凡,他才能入学读高二,这份恩情他永远铭记于心。1944年,日寇入侵湘北,18岁的唐世凡失学了,此后他只能边教书边学习,为了支援边疆,他还曾不辞辛苦去到新疆教书……
其实,唐穗和彭鑫只是缩影。近9年来,来到这个小屋看望唐世凡的孩子达120人次,他们家境不好但表现都不错,都是奖学金获得者。
从500元到1600元
唐世凡第一次用自己的退休金奖励孩子们是在2004年。
“老人家第一次捐了500元。刚开始他想帮扶燕岩村的品学兼优生,后来捐款逐年增加,现已面向晓南管区所有学生。”张超虎是晓南中学教导主任,2004年至2010年间,唐世凡的捐款事宜一直由他负责,此后由副校长张赞负责。
随着时间推移,唐世凡所捐金额也有变化:2004年-2008年,每学期捐500元;2009年-2012年,每学期捐1000元;2012年-2013年上半年,每学期捐1500元;2013年下半年,捐款达1600元/学期。算起来,唐世凡这些年一共捐了15000元。
刚开始,学校还没建立相关档案,后来见唐世凡每年都捐款,学校为此成立了一个奖学金——唐世凡老师教育奖学金。
“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学校都会发放奖学金。”张赞介绍,奖学金用来奖励年级前两名和贫困生,每次大约有六七个人。其中,一等奖为150元,二等奖为100元,每个贫困生一到两百元不等。
他感染了更多人
“学期中、教师节或重阳节时,唐老会写信给学校,并请邮递员将钱送过来。”张赞说,为此,学校给唐世凡赠送了一块功德碑,并在期末时组织学生去看望唐世凡。因为唐世凡身体不太好,去年上半年他因病入院,一次性就花了一万多元。此后,唐世凡每月医药费就要四五百元。
有人问,“唐老为何会坚持捐奖学金,莫非他家境很好?”
不!青山桥中心联校负责人赵国辉告诉我们,“老人每月的退休工资才2100多元,他的儿子都是农民,这些钱都是老人平常节俭下来的。过年时,老人给孙子、重孙的压岁钱才100元/人!”
唐世凡的答案是,“我读书时就受过党和他人的帮助,应该懂得感恩。我也曾痛苦地失学,我不想让现在的孩子像我一样…… ”
在唐世凡的感染下,当地更多爱心人士加入了助学的队伍:赵凤元捐了8500元;学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捐赠1500元;晓南中学93届学生出资修建学校基础设施,并答应资助部分学生直至大学毕业……
无私奉献精神无处不在
在大家眼里,唐世凡无私奉献的精神无处不在。
除了助学之外,年近九旬的唐世凡承担着燕岩村旬报(每旬出一期)的出版任务。早年,他还担任了松柏小学少先队辅导员。
唐世凡每天都会读书、看报,一旦看到彰显美德、引发教育的故事,他总会讲给周围的人听。
有一次,唐世凡在文摘上读到六旬老人悉心照料百岁婆婆的故事,他将这篇文章改成了说唱词,并寄到湘潭晚报编辑部,希望让群众学习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