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米古砖墙见证昔日繁华?
■位于窑湾的这段古墙已经部分坍塌,砖体上留有“桂林府”字样
■居民称,这是过去“广西会馆”的遗址;文物部门将到现场调查取样
文/图 记者 欧阳铁强

砖体上,“桂林府”三字清晰可见
本报讯
随着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当地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也备受关注。近日,家住雨湖区窑湾街道窑湾社区的朱起平向我们反映,他家附近的一堵古墙很有些来历,上面的每一块砖上都印有“桂林府”字样,希望能得到保护。
青砖上印着“桂林府”三字
今年53岁的朱起平是土生土长的窑湾人,他家的房屋,就在原窑湾学校的旁边。房屋不远处,一堵青色的古砖墙让附近居民一直充满着好奇。
朱起平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附近的居民在这里修建新房。在拆除旧房过程中,一块块印有“桂林府”字样的青砖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大家感觉很好奇。“这是过去‘广西会馆’的遗址。”一位久住这里的老人说出了它的“身世”。大家从此对这堵古墙多了一份保护。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墙历经日晒雨淋,开始逐渐破损。朱起平和附近居民看着可惜,希望它像窑湾其他古建筑和文物一样得到保护。
我们在现场看到,古墙长约30米、高1.5米左右,其中一部分墙体出现了坍塌。上面青砖的大小与现在的普通红砖相差无几。在青砖的两端,“桂林府”三个字清晰可见。
专家:窑湾“桂林府”在我市文献中还没有记载
砖体上出现的“桂林府”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有文物保护价值?我们咨询了市文物管理处的相关专家盛兆华。
盛兆华说,窑湾过去是江南一个繁华的地方,而桂林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长期是广西的省会。广西过去在窑湾设立会馆——即“桂林府”,是很正常的。但是,“桂林府”在我市的文献中还没有记载,这一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的地方历史。
盛兆华还说,认定文物有三个标准:一是文物的本身价值;二是完整性;三是本真性。“桂林府”目前已经是残垣破壁,在完整性上不具有文物价值,但是,墙体的青砖是可移动文物,这就具有研究和保护价值。他们将到现场调查和取样,以便对它的作用和价值进行整理和挖掘。
>>相关链接:桂林府
桂林府,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静江路为府,五年改名桂林府,治临桂县(今广西桂林市)。属广西布政司。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资源、龙胜、全州、兴安、灵川、灌阳、永福、阳朔等市县。1913年废。明、清为广西省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