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湾老街再现“清明上河图”
■昨日,我市举办首届窑湾街巷民间文化艺术节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项目也正式启动建设
记者 徐美

精彩演出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看(记者 陈旭东 摄)
10月28日,古老的窑湾突然一改往日的清净,变得热闹非凡,从潭宝汽车站到望衡亭广场,一路上熙熙攘攘,百来名民间知名文化艺人和30多支各类民间演出队伍一齐汇聚在此,展示着具有浓郁湘潭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前来欣赏的观众络绎不绝。这一幅幅热闹场景再现了窑湾古街古韵,也让老窑湾人感受到了那久违的昨日繁华。
当天,我市举办了首届窑湾街巷民间文化艺术节。与此同时,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项目也正式启动建设。
皮影戏、虾舞、“石头筵”等让人大开眼界
在首届窑湾街巷民间文化文化艺术节现场,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民间艺术达人的身影,他们在尽心尽力地向众人展示着自己擅长的民间传统艺术项目,居民们可谓大饱眼福,流连忘返。
吴升平老人不仅带来了自己的剪纸作品,他还亲自上场表演皮影戏。“走喽!快走,看影子戏去!”当锣鼓声刚响起,大家伙纷纷循着声音赶到现场,“做细伢子的时候看足了,如今,恐怕有几十年冒看过了,蛮韵味!”今年78岁的杨志翔老人看到皮影戏后,十分激动,不断叫好。看到大家的兴致如此之高,75岁的吴升平也顾不上多休息,一口气演了3场。
画虾是齐白石老人的一绝,而舞虾也是湘潭人的绝技。年过六旬的谭光明、张利珍夫妇是我市水运公司的退休职工,他们也是目前省内唯一掌握舞虾绝技的传人。当天,在望衡亭下,他俩展示了舞虾,只见两人合作操作一支以竹条为主架、全身布满彩色鳞片的虾灯,音乐响起后,两人便默契地舞动着虾头、虾尾,虾灯在舞动过程中活像一支在水中游动的虾子。这场惟妙惟肖的表演自然也引来了满堂喝彩。
张俊湘是一名藏石爱好者,在当天的艺术节活动中,他带来的是一件特殊的作品——一桌含有108道“菜”的“满汉全席”,这些“菜”不是真正的菜,全是石头。“太像了!你看这道腊肉咯,再看那碗扣肉,看得我都要流口水了。”一位市民在现场慢慢品味着。“这些石头都是我在全国各地搜罗来的,没有经过任何雕饰,我觉得这是很美的东西,而美的东西需要大家一起来感受。”张俊湘说。
除了这些艺术项目的展示之外,一些民间艺人还带来了彩纸折叠、巫家拳展示、武术、花鼓戏、书法等节目。每一个舞台前,都围满了观众,好不热闹!一些民间艺术品、古玩也遍布街道两边,琳琅满目,引来不少人淘宝。
看到如此热闹的场景,在窑湾土生土长的谭爱国感触颇多,“窑湾已很久没这么热闹过了,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的繁华!”谭爱国今年56岁,他听祖辈们提起过窑湾素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称号,虽然自己没有见识过那样的繁华,但在他儿时的记忆中,窑湾也曾是湘潭最繁华的地段,“布庄、粮庄等商铺在江边一路排开,商贸发达得很,再加上有个汽车站(潭宝汽车站),每天人流量特别大,那不晓得有多热闹。只可惜后来商业逐渐落败,有钱人也搬离了这里,这条街巷慢慢衰落了下来。”他希望这久违的繁华能一直延续下去,在他以及诸多窑湾人的内心里,窑湾本来就应该这样!他更希望窑湾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有更多的人来了解窑湾。
明日窑湾将焕发新颜
谭爱国的愿望并不难实现。就在首届窑湾街巷民间文化艺术节举办的当天,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项目也正式启动建设。
湘潭城乡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将投资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建设项目,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窑湾是湘潭地区最古老的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为恢复窑湾古街,创建湘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今年正式启动了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项目建设,目前已经完成所有开工前期工作,项目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他介绍,作为我市一个窗口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项目定位为:宗教遗址复原、美食文化区、艺术创意社区、民居旅社体验区、市总商贸再现区、滨江休闲区。通过对窑湾传统街区进行维修和环境整治,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体性控制设计,依托滨江风光带,结合棚户区改造,将零星文物景点结合建设空间加以保护,延续千年历史文脉,使其成为湘潭城市历史地标、老街市记忆,再现湘潭“清明上河图”的美丽画卷。
在建设过程中,他们将遵循“全面规划,分期实施,保护先行,旅游跟进”的原则,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保护实施和居民生活及旅游设施建设。具体说来,建设内容包括搬迁窑湾汽车零担货运公司、壶山自来水厂、唐兴寺小学;恢复大唐兴寺、狮子口码头、狮子口巷口景观;恢复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的青石板地面;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风貌民居进行修缮;对无特色民居进行改造;结合旧城改造对重点地段进行整治;对街巷环境进行整治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