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过战火纷飞的岁月
胡洪:农家少年万里赴戎机
■记者 易书宝 通讯员 易迎 吴竹
在湘潭县石鼓镇七家坪,有一位名叫胡洪的88岁老人。老人育有5子3女,5代同堂的家庭生活可谓其乐融融。但这么多年来,虽然腿脚不太灵便,老人却依然坚持自己作田、种藕;一有空闲,他就翻出旧报纸,逐字逐句地阅读。老人说,他不愿过多地依赖子孙后辈,只要力所能及就尽量自己来做。在老人的心里,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70年,但他却会经常回想起那段艰辛的岁月,回想起那些魂断异国的战友,“和他们相比,我的生活够幸福了。”
努力学习,参加赴缅作战
1941年的中国,可谓水深火热,灾难深重:在国内,抗日战争已进入最为艰难的时期,侵华日军为了打通西南通道,与在南亚的日军互通声气,同时借此切断向国民政府输送战略物资的滇缅公路,尽早逼迫迁都重庆的国民党政府投降,已将战线扩充到了湖南、广西、云南一线;在国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风起云涌,反法西斯同盟的统一战线也正在逐渐形成。
这一年,在长沙广雅中学读初中(当时该校避战石鼓镇)的胡洪已经16岁,从书本和老师的讲授中他已了解到国家、民族所面临的危险。于是,在这年夏天,决心投军报效国家的胡洪投考军校,几个月后,他接到了邵阳武冈军校(黄埔学校分校)的录取通知。在军校,胡洪学习很努力,在完成学校规定的队列、搏击、枪弹等训练课的基础上,他还要给自己加码。他告诉我们,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以后能在战场上多杀敌。
1942年4月,从军校毕业的胡洪,又报名参加了赴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序列,被编入新六军特务营,并于1943年初随廖耀湘将军出征缅甸。“出征前,发给我们的装备很好,有鸭绒被、军毯、军用水壶,还有齐膝的军靴和手套。这让所有的人都很高兴,根本没想到出国后的生活将会很苦。”老人说。
关山阻隔,远征将士魂留异国
胡洪告诉我们,中国远征军之所以赴缅甸、印度,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打通从印、缅通往国内的重要物资运输通道,即滇缅公路;二是和英军一起抗击盘踞在南亚的日军。因此,胡洪所在的部队先是到了印度,一个多月后又转战到了缅甸。“那里崇山峻岭,密林遍布,交通很不方便,我虽说在特务营,主要职责是保卫师部、刺探情报,但很多时候也要和其他士兵一样修公路,铺油管。”为了打通这条重要的物资输送通道,胡洪他们也常常要与日军斗智斗勇,“日军毁,我们修;有时为了牵制日军,我们自己毁,毁了又马上修。”
虽然时隔70年,回忆起当初的情景,胡洪说得最多的还是“苦得不得了,没得吃,没得睡,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说起我就掉泪。”
让胡洪他们感到“很苦”的地方,常年的野外生活是一方面,胡洪说,从他随部队到达印、缅直至后来归国,他前后在那里生活了一年半左右,其间就遭逢了两个雨季。在缅甸,每年的9月到来年的4月是当地的旱季,在野外生活除了蚊虫比较多外,还勉强可以挺住,但一到雨季就麻烦,为了抢工期,士兵们常常是在雨中一淋就是几天,而唯一能提供给士兵们的躲雨工具也只有芭蕉叶。整天穿着湿漉漉的衣服,时间一长,体质差点的就受不了,只要一病倒,在当时缺医少药的环境下很快就会死去。除此之外,水土不服也成为士兵们生存的一大考验。
在胡洪眼里,这些困难其实都还不算什么,让他感到最苦的还是那段缺吃少喝又没有睡眠的日子。胡洪说,在他们还没有被日军围困、补给线也没有被切断的时候,一日三餐还有馒头、盐菜等供应,但补给的公路被日军切断后,他们就要挨饿。
有一次,到缅甸曼德勒的路被日军破坏,粮食运不进来,让他们整整饿了3天。但在这期间,他们还必须修通到缅甸八莫的路,好让补给车进来。否则他们挨饿的时间还会更长。为此,他们一边拼命修路,一边靠喝水、吃草来抵御辘辘的饥肠,很多人干着干着就一头倒在了地上,但只要能醒过来的,就会爬起来继续干。这种情况,胡洪说他们经历了很多次。有些忍受不住这种挨饿滋味的人,就把芭蕉树根挖出来,洗一洗放到锅里煮着吃,但这种东西不易消化。这种时断时续的饥饿又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
即使再饥饿,胡洪说他们也没有向当地老百姓讨要。“缅甸的老百姓也苦。他们对我们蛮好,但部队军纪严明,我们也不会跟当地人要吃的。”
远征将士勇闯“野人山”
据资料记载,“野人山”位于缅甸北部,这里至今仍是一片外人难以涉足的神秘之地。过去,在这里靠近印度一边的山岭间生活着一个名叫克钦人的与世隔绝的民族,克钦人一度被外界误认为是食人生番,因此这一带山岭被叫做野人山。这里到处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林中藤蔓丛生,即使是在阳光灿烂的白天,森林里也犹如黑夜。
胡洪说,翻越“野人山”,阻滞士兵脚步的除了林中的漆黑如墨和丛生的藤蔓外,更可怕的还是生活在林中的虫蚁。他说,人走在林中,一个星期不见太阳是常有的事,空气里到处飘荡着腐臭,衣服始终潮湿,而密不透风的灌木荆棘则顽固地扯着人的腿,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大量体力。就算是体力强劲的小伙子,一天也只能行走几公里。
胡洪告诉我们,在密林的山谷中,有时会发现一条条宽阔而又平整的干涸河床,这给他们翻越野人山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一下雨就得立即避开,否则,顷刻而至的山洪会扼杀掉所有的生命。更为可怕的是,山林中如影随形的蚂蟥和食人巨蚁,以及密集如黑云的蚊虫,只要一有响动,蚂蟥就会随声而至,它们不但吸食人血,而且传播疾病,被蚂蟥吸血或被蚊虫叮咬后,如果不及时医治,很可能三两天后就会被夺走生命。
“出发的时候,特务连有130多人,回来后就只剩下十几个人,3个团的士兵加起来有1万多人,但最后却只剩下不到200人……”
>>相关链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仅有的几条国际交通线路相继被切断。1938年8月,由20万名中国民工修筑而成的滇缅公路全线通车,所有国际援华物资几乎都通过滇缅公路进入中国。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缅甸,企图切断滇缅公路。1942年3月到5月,国民政府抽调的10万名精兵远征军保卫滇缅公路失败,绕道回国。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铺设输油管。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我驻印军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新38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1944年8月,入缅作战的中国军队休整扩编,成立两个军,分别是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密支那休整后,新一军、新六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随后,新一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远征军会师。拿下了新维、腊戌。此时,日军因在菲律宾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远征军胜利归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