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养老困难重重
老人如何“老有所依”?
■60岁的儿子要照顾92岁的父亲,71的婆婆艰难照顾74岁瘫痪的丈夫
■目前,民政部门正在探索建立养老机构“日托”等模式
记者 王超

敬老院的老人更需要亲人和社会的关怀(陈旭东 方阳 摄)
家居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方式,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结构性的大调整使得空巢老人快速增加,老人们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的现象如今已很普遍。家庭式养老在体现亲情、温情所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些许问题。8月12日,我们对此展开了调查走访。
镜头一:花甲儿子不得不照顾耄耋父亲
家住岳塘区霞光社区的陶旭芳,今年已92岁高龄。
6年前,陶旭芳在一次晨练中不慎摔坏了腿脚。尽管事后进行了及时的治疗,但最终因为年龄偏大等原因,不得不接受终日与轮椅为伴的生活。
为了照顾父亲,老人的儿子陶希宁不得不提前退休,将父亲接到身边全天候照顾。
“爸爸卧床的这6年,每天的生活和打仗一样。”从陶希宁的妻子处我们了解到,自父亲病倒之日起,已近花甲之年的陶希宁就主动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端屎端尿、洗澡擦背、喂饭喂药……”为照顾好父亲,陶希宁不仅日夜陪伴在其身边,还尽自己最大所能,给予父亲最优质的物质、医疗条件。
在家人的细心呵护下,陶旭芳老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可儿子陶希宁却因此落下了诸多病痛。
“中间有段时间实在挺不过了,我就把他安排到一家敬老院住了会。”陶希宁告诉我们,考虑到自己的年龄、身体等问题,他之前也曾将老父亲送到市内某养老机构住过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因为“外面不比家人细致”,陶希宁无奈选择了放弃。
与其他老人比,陶旭芳无疑是幸运的,尽管这种“幸运”有些苦涩。
镜头二:古稀婆婆艰难照顾瘫痪丈夫
家住岳塘区中洲路街道自建社区的刘吉康,与陶旭芳一样,同为失能老人。
今年74岁的他,因为早年的一场恶疾,导致左半边身体偏瘫。就此,家庭的所有重任全部压在了71岁的老伴禹芬兰身上。
“这些年,如果不是婆婆子照顾我,早就去了。”刘吉康膝下有3个儿子,在他病倒的这些年,儿子们虽也常回来看看,帮母亲替下手,可次数毕竟有限。
“老大、老二在湘潭四处打零工,老三在广州,一年才能回一次家。”3个儿子的家庭条件都不太好,为人父母者又岂能再烦扰之。思来想去,刘吉康夫妇不得独自承受起老年的孤寂与生活的苦楚。
“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可想而知。只要还能动,我宁愿自己多吃点苦。”禹芬兰说,这些年,全家人就靠老公的一点退休钱来维持日常生活,“掰着手指头过日子,还不能生病。”她叹息到。
如今,随着年事渐长,禹芬兰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了。在照顾老伴的问题上,禹芬兰其实有很多顾虑。
“我今年70多岁了,身体不如从前,在很多事情上也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面对压力,刘吉康夫妇有苦难言。他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尽量不给崽女添麻烦。
镜头三:独生子女即将面临艰巨的养老任务
63岁的李利群,2000年从电机厂退休。可退休后的她,并不能像其他老人一样,安享子女之乐、子孙之福。
儿时的一场高烧,彻底改变了李利群和她女儿兰兰的命运。
那场高烧,让兰兰落下了终身残疾。由于反应和记忆能力都有别于同龄的其他孩子,兰兰直到17岁才勉强读完小学五年级。
祸不单行,在女儿17岁那年,李利群的丈夫又突发脑淤血去世。丈夫去世后,照顾全家5口人的重担就落在了李利群一人身上。
可就在这万难关头,女儿的病情又出现了其他变化。从最开始的反应迟钝,慢慢转向了不定期的癫痫发作。
为了贴身照顾女儿,李利群20多年来未出过湘潭。
随着年龄增长,李利群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在照顾女儿上也愈发吃力。
对于李利群来说,她的晚年生活似乎要比别人面临更多的困境。
养老机构
可接收失能老人,但费用不菲
禹芬兰老人曾向我们透露说,“只要身边有两三百元闲钱,我非常愿意住进养老院。”诚如禹老所言,市区的养老机构是否会接收这样的失能老人?为此,我们来到雨湖区车站路某民营养老机构进行咨询。
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只要不是神经方面出了问题的老人,都可以送到他们养老院来。收费标准因情况而异。
“失能老人,每月的费用一般在1900元左右。”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失能老人的收费之所以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要配备专人“一对一”服务。
对于失能老人,养老机构除了收取每月1200元不等的基础费用外,还要加收其他费用用以聘请护理人员等工作。
资金、人员配备欠佳,养老院难尽其责
走访发现,我市的诸多养老机构,由于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及相关养老设施,许多养老机构沦为了单纯为老人提供饮食与住宿的场所。
我市某居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私下向我们透露,当下养老机构的经营模式,直接造成了“有经济能力的老人不愿来,无经济条件的老人来不了”的困局。
在他提供的一份统计报告中我们看到,截至2012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50.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9%,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比例3个百分点。
市民政局一位负责人介绍,截止到2012年底,我市共有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154家,床位5600张,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在产权性质上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为主。
这位负责人介绍,我市养老服务机构主要为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等政府投资的公办养老机构,数量为134家。在规划布局上,目前我市已建成运营并注册的养老服务机构中,有90%布局在乡镇,仅10%布局在城区。
单一的养老服务机构格局,使得我市养老服务方式主要体现为集中供养,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和新兴灵活的养老服务方式非常少。
民政部门
探索建立养老机构“日托”模式
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让养老体系更加健全?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市民政局。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我市近年出台的养老事业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了我市养老事业发展“9073”规划。
这位负责人解释称,所谓“9073”规划,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建设养老机构床位10690张,按每张床位46平方米、每平方米2000元造价计算,共需投入近9.8亿元建设资金,平均每年需建设2138张床位及投入近2亿元。”
其次,民政部门还将根据我市老年人生活习惯、收入水平、健康状况、文化修养等不同情况,构建具有城乡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满足不同阶层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中就包括探索建立养老机构“日托”等模式。即,老人白天在养老机构生活娱乐,晚上则回家与子女亲人一起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