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大学生捐骨髓救3岁女童
■他叫王俊,来自安徽庐江,是湖南科大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生
■他捐出的首批160毫升造血干细胞已送往北京
文∕图 记者 王超
捐髓前,王俊在和辅导员曾淑艳交流。
一年半前填的那份志愿表,让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二学生王俊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何曾想,就因为这张看似普通的志愿表,让19岁的他与一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小患者(女)发生了生命的交集。6月20日,捐髓后的第二天,王俊的身体还有些虚弱,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他一脸灿然地告诉我们,在昨晚的梦里,他隐约听到了一名女童的欢笑声,“那声音好熟悉,我好想奔过去一把抱住她!”
请假条后的秘密
端午节的前一天(6月11日),王俊独自一人来到辅导员办公室。经过一番考虑,王俊将手中的一张纸条递给了辅导员曾淑艳。
“曾老师,我有点急事,想请10天假。”这是王俊入学以来第一次请假。
“想提早回家,还是有其他重要事?请说明具体原因。”曾淑艳话音刚落,王俊就打起了“退堂鼓”。几次话到嘴边,又被他咽了回去。思考再三,他吞吞吐吐地和辅导员提到了打算捐献骨髓的事情。至此,王俊的“秘密”才被大家知晓。
一张志愿表牵起一段生命的交集
促使王俊做出这样的决定,还得从去年说起。
2012年9月初,一辆献血车驶进了湖南科技大学的校园。看着同学们纷纷踊跃报名,王俊也要了一张捐献表格。献血过程中,王俊偶然从工作人员处打听到,如果有愿意的同学,还可以去旁边的红十字会宣传点填表,捐献造血干细胞。
王俊告诉我们,他过去在电视上曾看过一些捐献骨髓的纪录片,知道捐髓是救助白血病人的最有效方式。于是,献完血后王俊又在红十字会的宣讲台上领了份捐献表,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当场采集了血样。
2012年年底,市红十字会及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致电王俊,告之其捐献的骨髓与北京一位3岁的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成功,向他征询捐赠意见。
“那个小生命正在生死线上挣扎,如果可以,我一定要救她!”大一下学期开学前,王俊瞒着所有人来到医院,向院方提供了15毫升血样做进一步的高分辨检测。
一个月后,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再次通知王俊,检查结果显示,他捐赠的 H L A
(白细胞碳原分析)配型及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配型又获得了成功。
“这个比例只有二十万到五十万分之一。”市红十字会副秘书长韩建新透露。今年6月初,王俊各项体检指标均显示正常。
6月17日,刚参加完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王俊,在学院老师及市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进行捐赠前最后的准备工作。当天上午,王俊在湘雅医院血液科捐出了首批160毫升造血干细胞。次日上午,王俊捐赠的这些骨髓细胞随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飞赴北京,成为一名3岁女童的重生希望。
将爱心进行到底
王俊老家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王俊告诉我们,父母虽然没读很多书,但自小就教他做人要厚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只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王俊说,自己的行为能让一位3岁女孩重燃生命的希望,这一切都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