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要能修通路 我们死也值得”

(2013-04-10 08:53:16)
标签:

文化

“只要能修通路 我们死也值得”
■湘乡市几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义务修路11年
■在此期间,有3位老人先后离世,但修路一直没停下

记者 谷桔
“只要能修通路 <wbr>我们死也值得”
谢国军和李深根走在自己修的路上

    本报讯 为了修好一条通达三个偏僻村庄的路,七名年过六旬的老人扛起锄头、锉子、箢箕等,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征程。

    11年后的3月,春雨淅淅沥沥,他们的“工程”终于只剩下不到两公里,81岁的他却突然倒在洒满自己血汗的路上……

    4月9日,湘乡市翻江镇、棋梓镇村民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友谊公路在石山上延伸

    在翻江镇、棋梓镇交界的地方,一座名叫“盘古石山”的山将翻江镇高桥村、云林村及棋梓镇荷风村连接在一起。由于离水泥公路太远,平日里三方村民就靠山路互通有无,并建立起了深厚情谊。

    三条路从山脚向上延伸,然后在半山腰汇合。路宽三米多,有些地方宽达四五米,路边还有较深的排水沟。因为缺钱,路上铺的全是石子。这就是盘古石山友谊公路,说是通达高桥、云林、荷风三个村,实际受益的有10个村。

    “以前,山上没有路通往另外两个村。”荷风村村支书李谷阳说,从2002年7月开始,三位老人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们讲村里老人孩子多,长久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时年61岁的李师白(荷风村)负责拉赞助,62岁的王正炎(云林村)负责经济管理,高桥村的李禹模年纪最长,时年70岁的他担当施工重任。在他们的带领下,年纪都超过60岁的谢国军等四人也加入了团队。

    这一修就是十多年。

    他倒了在路上

    今年,李禹模已81岁高龄。

    3月31日一大早,步行40多分钟,李禹模来到友谊公路的云林村路段。这几天,经由此处的村民很多,可路不好走。他邀上三人准备把路修得更平整些,荷风村的谢国军也是其中一个。

    “那天他一直在挖土、挑土,可能太累了,下午5点左右,他一个人坐在旁边休息起来。我们问他‘要不要喝点水?’,他只回了一句‘我休息一下,没事’。没过多久,他突然吐血……”,回忆那天的事,谢国军不停抹眼泪。

    没等医生赶到,李禹模就再也没有醒来。

    出殡那天正是清明节。踏着李禹模修了11年的那条公路,附近三个村五六百位村民赶来了,送行的队伍长达一公里,他们都哭红了眼睛。

    “生离死别寻常事,星归斗极世流芳。品德高尚万代传,逝者安息业绩前!”含着泪,李谷阳为李禹模写下了这首悼念诗。

前仆后继

    说起修路的苦,几个质朴老人都不知道如何表达,只是眼睛泛红。

    李禹模的孙子李有兵说,当初没有一分钱资金,老人们只好到群众中募捐,募到的还不足一万元,“全靠他们肩挑手扛!”

    山上没有路,他们操起镰刀将杂草砍掉,再用石头砌起来;担心山泥堵路,越是下雨天,他们越要上山检查、疏通,全身总是淋个透;遇到几吨重的石头时,他们也没有火药,就靠锉子加锤子一点点打开。

    “我爷爷身体本来就不好,患有肺炎和支气管炎。他们都是做义务工,没拿一分钱!”李有兵说,干活时,70岁的李深根还带着冠心病药。谢国军也患有胃炎,老伴总担心他在路上出事。72岁的王德良和77岁的周连桂也从来都不喊累。

    尽管,修路的第二年,王正炎因病去世,第六年,李师白也病逝了,老人们却从没停下脚步。

    “我老婆担心我,我自己倒不怕。我们都会继续修,只要能修通路,我们死在路上也没事!”谢国军笑着说,眼睛还有些红。

有一个故事在流传

    4月9日,我们再次踏上盘古石山友谊公路。11年了,这里的两条支路已修好,通往荷风村的路也修好了2.5公里,还有一公里多路待修。路上,我们还碰到了荷风村村民甯素清。

    “知道这条路怎么来的吗?”

    “晓得,我们这谁不晓得这个事啊!11年前,李禹模、李师白、王正炎三个老人组织修这条路,一共七个老人。后来,李师白和王正炎都病逝了,李禹模带着他们还在修。前几天,李禹模也去世了,挑土的时候走的。李禹模是个真正的好人,他们都是好人。”

    甯素清说,山上立有一个石碑,上面写有修路捐资人的名字。如果有人问起,三个村的村民都会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