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书奇人
记者 文/图 陈旭东
筷子是中国人的用餐工具,很少有人想到它和书法会有联系。然而,在湘乡市却有这样一位奇人,练就了用筷子写字的绝活,而且小有名气,并得到书法界认可。
筷书刚柔相济
3月19日,在湘乡市第四中学,我们见到了今年67岁的杨星亮,他是这所中学的一名退休语文教师。在他简陋的宿舍里,墙壁上到处挂满了他创作的书法作品。“筷书,就是以筷子、竹棍等为书写工具的书法艺术。”杨星亮边说边即兴演示起来。由于筷子头沾墨少,他每写一字都需要蘸一次墨。杨星亮告诉我们,筷子书法,讲究精、气、神,写好筷子书法,关键要做到心平气和,凝神聚气,书写时,力度要张弛有度,用墨适中,因为,筷子不像毛笔一样沾墨,运筷时要缓,收笔用气,一气呵成。谈论间,一幅用普通筷子写出的对联很快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字里行间,透出一种圆润有力的美。可以明显让人感觉到字体所体现出的弹性、滑翔、腾、拉,尤其是字与字之间的相互连结,好似竹鞭一样铁划银钩,或柔美、或阳刚。
筷子书写执着人生
杨星亮出身贫寒,自幼喜爱写写画画。小时候由于没有钱买笔墨纸张,他便利用放牛的时间,用赶牛的树棍在地上练习写字,地面写满后抹平再写,如此重复不断。1966年,杨星亮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因为他的学历在当地是最高的,常被人叫去写对联。由于当时条件艰苦,找不到合适的毛笔,便用筷子、棕树叶等蘸上墨汁来写字。书写中,杨星亮发现用筷子写出来的字味道最为特别,不但具有钢笔等硬笔书法的韵味,还具有毛笔书法的风格。从此,杨星亮渐渐地喜欢上了用筷子来写书法。1978年,杨星亮考入大学,毕业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直至退休在家休养。几十年间,杨星亮始终孜孜不倦、执着地追求筷书这门独特的书法艺术,他创作的筷书作品经常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并多次在国内的书法大赛中获奖。
希望技艺能传承下去
在国内,由于缺乏认识和了解,筷书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书法艺术,因此,能写筷书又能在国内书法赛中获奖的人是少之又少。按理说,杨星亮手里拥有独门绝技,心里应该高兴才是,然而,因为无人接班,他始终乐不起来。自己的儿女已不打算学筷书接他的班,他也收过不少徒弟,但是他们都是在毛笔书法上有所建树,唯独筷书这门独特的书法一直后继无人。为了培养接班人,如今杨星亮时常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里向一些有书法兴趣的学生教一些筷子运笔、书写技巧,培养学生对筷书书法的兴趣。杨星亮说,其实,筷书与京剧等艺术一样,都是属于中国文化的精髓,需要代代流传下去。湘潭作为中国书法名城,筷书这朵独特的书法奇葩不能失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