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伢子搭车游中国
■24岁的他是“穷游帝”,每次旅行身上只带1000元
■他还写了游记《独自去野》,认为传递爱才是旅行的意义
见习记者
李政葳
12月8日,在基建营附近的一个小咖啡馆,24岁的小伙子粟健要举办关于《独自去野》一书的读书会。
当晚7点,我们见到了《独自去野》的作者,也是故事的主人公粟健。
2011年6月底,粟健从云南大理出发,历时192天,搭了131辆陌生人的车环游中国。又从拉萨到敦煌,再一路向北到漠河,最后回到湘潭老家。2012年8月初,他再次踏上旅程,这次他选择用徒步方式来旅行,足迹遍及了云贵川各省。
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粟健出生在湘潭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听话,乖巧是父母及周围的人对他一贯的评价。
“我要去环游中国。”2010年6月的一天,粟健对父母这样说。听说儿子要去旅行,父母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原来,这源于他大学时的一次偶然经历。
2006年,粟健考入了株洲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二时,在寝室,他偶然翻开了室友桌上的一本旅游杂志,其中一页是关于云南丽江的图文介绍。
书上的丽江,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这让他很难释怀。
粟健常想:长这么大很少有机会出去走走,真希望能去丽江看看。
2010年6月,粟健迈出了第一步。那天,他刚刚领到毕业证,就跑到了株洲火车站买了张去丽江的车票。
结识“背包客”,要做有故事的人
到了丽江,粟健没有看看风景就走,而是在丽江找了份影楼摄影的工作,一待就是一年。
一年里,他结识了很多“背包客”,常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说着各自旅行中的故事。
“我听到了太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而我就如同一张白纸。”为了让自己身上也有故事,粟健决定——出发,做一个能为别人讲故事的人。
2011年6月底,粟健和两位朋友从云南大理出发,用搭车的方式去西藏。
出发后半个月,同行的一位朋友因为途中丢了钱包、身份证,而选择了放弃。在9月份,他和另一位朋友到达了西藏。这位朋友到达拉萨后,也停止了旅行。
这时候,粟健做了一个决定:一个人继续走下去。
搭车旅行,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1年9月底,粟健离开了西藏后。在之后的6个多月里,共搭了131趟车,走了两万多公里。
粟健说,“虽然这些路多是搭车走的,但是搭车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有时候,粟健竖在国道上拦车,几百辆里才有一辆车停下来,还不一定愿意载人。
一路上,粟健搭得最多的是货车,还搭过私家车、警车、军车、拖拉机等。
就这样,粟健几乎把全西藏跑了个遍,中间还去了一次尼泊尔,随后便到了酒泉、敦煌、兰州等地,一路向北到北京、漠河等北方地区,再一路朝南经大连、南京、杭州等地,在2012年春节前抵达了老家湘潭过年。
徒步旅行,每一步都充满惊悚
在路途中,粟健养成了写旅行日记的习惯,几乎每天都会用电脑、手机或者纸笔将当天所见所闻写成文字,并用相机拍下所见的美景。
回家后,他决定将这段经历整理成一本书。
2012年3月,一位曾经出过书的“驴友”转发了他关于出书的微博,一家出版社便主动找到了他,提出帮他出书。
“我将书的名字命名为《独自去野》。”7月中旬,粟健的书已经上市。
之后,粟健又想到了用一种新的方式体验旅程的快乐。
“前一次是搭车旅行,我想尝试一下徒步的感觉。”
2012年8月3日,粟健再次收拾行囊,开始了他新的旅行:从云南大理到四川理塘。
粟健和4个同伴,徒步路过云南雨崩的时候,同伴体力不支,最终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前行。
在穿越西藏墨脱县时,粟健走过蚂蝗区、塌方区、3座木吊桥。
“蚂蟥有时会透过衣服吸到皮肤上,有一次不经意间,看到自己的胳膊、腿上盯着两只蚂蟥,正在吸血,立刻用盐水将蚂蟥取掉。”粟健回忆,“木吊桥有近100米长,所谓的桥就像一把‘木梯’搭在两座山峰之间,下面不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就是急湍似箭的河流,每走一小步,都会心惊胆战。”
没钱了,就留下来赚路费
两次这么久的旅行,也许我们都在疑惑:粟健在路上靠什么生活?
粟健总结了他在路上的“吃住行”:吃得最多的就是压缩饼干,一天一顿很经常的事;住帐篷,沙发,火车站,ATM,烂尾楼……这些都住过;行的方式有徒步(每天至少有10千米),搭车,偶尔逃一下火车。
在没钱的时候,粟健会停下旅行,留在那个城市来赚点路费。
“我曾在拉萨做过3个月的义工,有空的时候会去布达拉宫帮游客排队买票挣点劳务费。有次,参加摄影比赛,赢了一台相机,我把它卖了,换成4000元。
有时候,粟健会将赚到的钱,用来批发当地的特产,然后放在淘宝上卖,赚取去下一个地方的费用。
“每次出发,我身上差不多只带1000块钱,旅途中经常身上没有一分钱,可是如果让我再选一次,还是会选择这种‘穷游’的方式,因为将自己逼到一个境地,能创造出很多故事来。”粟健说。
旅行的意义:将爱传递
“从拉萨出来的时候,我遇到一辆从深圳来的车,一辆小型轿车,车上有4个人,还有许多行李,已经坐不下人了,但司机还是带了我。司机突然问我,旅行意义何在。我第一次被人问这样的问题。”粟健一时无法回答他,只好沉默了一阵。
后来,那位司机告诉粟健,他们也是开车进藏的旅行者,一路上遇到很多困难,但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所以,他们要把爱传递下去,延续到生活中。
司机的话让粟健突然明白了旅行的意义——接受别人爱的同时,将爱再传递。
2012年8月初,粟健再次踏上了“爱心之旅”。他特意去了西藏巴青县的那日卡,“这是一个没水、没电、没信号的小镇。”在那里,粟健真正感受到了山区孩子生活的不易和山村支教老师的辛苦。
“也许我能做的并不多,但我找到了旅行的真正意义,就是将爱心延伸到生活中去,去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