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更专业地听课?
(2011-05-17 06:10:04)
| 校长如何更专业地听课? |
|
| 新闻来源:《中小学管理》2010年第10期
作者:李晶 点击:76次
更新时间:2011-03-31 |
摘要:结合长期听课的体会,从校长听课的目的、时机和观察点(思维框架)三个方面,探讨校长如何更专业地听课。
关键词:教学领导力;校长听课;“了解性听课”;“判断性听课”;“研究性听课”
听课与分析课是校长管理学校教学、提升教学领导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听课,校长可以准确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为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决策找到可靠的依据;可以密切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便于有针对性地培训、管理教师。前苏联著名校长、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他对年轻校长的听课和分析课提出了9点建议,其中说到:“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生活的智力丰富性、教师的教学法技巧、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多方面性,都取决于听课和分析课这一工作是否有高度的科学水平。”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长期在中小学听课的体会,从听课的目的、听课的时机和听课的观察点等方面,谈一谈校长如何提高自己听课的专业化水平。
校长听课的性质
校长听课的本质是以观察为基础的质性研究活动。校长听课是以研究者本人(校长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课堂情境下,采用以观察为主、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对研究现象(课堂状态)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被听课的教师和该班学生)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校长听课的目的
正如校长听课时首先要判断“教师的课有没有明确的目的”一样,校长在走进课堂时也应该首先思考,自己的听课有没有明确的目的;同时,听课后,校长还应反思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否则,在繁忙的工作中,校长就会感到,听课得到的信息不如听总结和汇报集中、有效,听课浪费了许多时间。校长听课的目的一般有三种:
(1)“了解性听课”,即通过课堂观察,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制定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各项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
(2)
“判断性听课”,主要是诵过听课,判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便于有针对性地培训、管理教师。
(3)“研究性听课”,主要目的是通过听课,搜集关于解决某个或某些问题的有效策略。在某一次听课中,校长可能以某一种目的为主,兼顾搜集其他信息,或意外收获其他信息。
校长听操的时机
校长听课的时机因听课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了解性听课”,应该纳入校长日常工作的时间表,成为校长的常规性工作。校长听课时可以事先不向被听课的教师打招呼,采取听“推门课”的方式。但是,校长对于听课对象要合理“抽样”,以掌握全校的教学质量动态。
“判断性听课”,尽可能不采取听“推门课”的方式。因为校长要听的“推门课”,很可能遇到教师在上复习课、讲解零散的或补充性知识的课,或者教师不易表现其教学水平的课,这样会使被听课人和听课人都感到很不舒服。“判断性听课”前,校长应与被听课的教师商议,听取其意见,在被听课人认为适宜的时候去听课。一般来说,教师多会在教授精彩篇章或自己得心应手的片段时请校长听课。这样,校长可以在教师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给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的机会。因为“判断性听课”主要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特征,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透视、判断教师所达到的专业发展水平,所以,只有听课和被听课的双方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形成的诊断和判断才有价值。而且,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处于某个发展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是稳定的,一般不会因为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而改变。
“研究性听课”,校长何时听课不但要与被听课的教师商议,而且要与参与研究的其他成员商议;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和环节听课,而且不能偶尔听,而是根据研究的进程连续听。
校长听课的观察点
校长在听课时的观察主要分为“有意观察”和“无意发现”。无论是“有意观察”还是“无意发现”,关键是校长头脑中要有一个思维框架。校长听课的目的、时机不同,观察点和思维框架也就不同。
1.“了解性听课”的观察点
校长听课的思维框架的建立要以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师教学能力要点为基础。
例如: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体现。“教学设计”又可以分解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教师综合教材与学情确定教学内容”。这三个部分还都可以进一步分解。例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三个层次:(1)能够把握本节和本单元的知识与技能要点。(2)关注本节和本单元知识技能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3)把本节、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要点放在一个概括性更强的知识或能力框架中解读。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两个知识点——“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校长在听课时可以按照以下的框架进行观察。
|
|
层次(1)
|
层次(2)
|
层次(3)
|
|
教师 表现
|
引导学生从兔子和马的器官形态和生活习性.归纳“植食动物”的特征,概括什么是“植食动物”
|
与层次(1)相同。在讲到动物怎样保护自己、动物的生存环境等内容时,能够与动物的食性有机联系起来.体现知识间的联系
|
引导学生比较猫和兔子眼睛的位置以及它们的牙齿
|
|
以猫和老虎为例.用同样的方法归纳“肉食动物”的特征。概括什么是“肉食动物”
|
把对猫和兔子的认识扩大到马、老虎.最后扩大到食性不同的两类动物。归纳“肉食动物”的特征。概括什么是“肉食动物”
|
|
让学生自己用学得的概念判别哪些是“植食动物”或“肉食动物”
|
举出更丰富的例子,渗透动物的器官结构与其生活习性(功能)相适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更多的实例,扩展到植物的器官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
|
|
概括教师思想
|
落实具体知识点
|
落实具体的知识点.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
以具体知识作为载体,渗透核心概念.使学生运用核心概念,自己学习新知
|
|
学生学习效果
|
掌握和应用个别知识点
|
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
学生把本节知识放在一个概括性更强的知识框架中解读,实现了本节内容在学生今后发展中的价值
|
同样,“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教师综合教材与学情确定教学内容”两个大项也可以分解为若干层次。
同理,“教学实施”可以分解为“信息传递”、“提问”、“强化”、“倾听”、“互动”、“关注个体差异”、“调控”等若干个具体的观察点。每个观察点再分解成若干层次。这样,校长在听课时,头脑中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维框架。这有助于“有意观察”。
当然,课堂教学瞬息万变,除了“有意观察”,校长还要学会“无意发现”。例如:校长
“有意观察”的目的是“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注意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以及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促进互动”。在观察这个要点时,校长可能会发现,教师请男生解答数学问题的次数远远多于女生。这就是校长“无意发现”的问题。因此,“无意发现”要求观察者头脑中对何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和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
在课堂观察中,校长还可能发现:尽管学生在不断地与教师对话,但是,从对话的内容看,学生并不是在讲自己的看法,而是讲教师希望他们讲的话,或书上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讲过后,绝没有其他人提出疑问或不同的看法。遇到这样的课堂,校长应该怎样分析?
2.“判断性听课”的观察点
校长要对教师的发展水平作出判断,首先必须有一个思维框架。例如: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若干阶段,抓住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中的特点进行观察。
|
|
|
适应期(不够自如)
|
|
备课
|
按照教参、教材充分备课
|
既备教材也备学生
|
既备教材也备学生
|
(略)
|
|
上课
|
不折不扣地按照教案进行.对学生思维火花“削枝去叶”.坚持自己的思路
|
自己理解+学生易错问题。
经验丰富,调控有方
|
以学生的认识过程为教学线索
|
|
指导 思想
|
正面讲清楚
|
讲清楚+辨析
|
突破学生认识中的问题
|
|
学生学习情况
|
知道了所学的内容。表面上自主、探究、合作。实际上完全跟着教师走,不清楚自
己哪里有问题
|
理解了所学的内容。
不清楚自己哪里有问题
|
理解了所学的内容。对心存的问题豁然开窍。清楚自己哪里还有问题
|
|
问题
|
只关注自己怎么教
|
熟练化、经验化.依据经验教学。从来不对自己的经验产生怀疑
|
|
这样,校长在听课时,头脑中就形成了一个思维框架;依此框架观察,就能更深刻地分析教师的成长状态,向教师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3.“研究性听课”的观察点
教师的教学经验一般有三种存在形式:(1)零散的、偶然的。
(2)案例性的,带有情境性。(3)程序性的,形成了可以被传播和检验的经验,即“知识”。
校长带领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听课、研究问题,要逐渐减少(1)类经验的比例,使其向(2)、 (3)类转化,增大后者的比例。
第一步,以形成案例为主(案例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案例形成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前期准备。研究者洞察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关的调查,搜集详尽的材料。(2)确定主题。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困惑的事件相关。要注意围绕研究的问题确定主题。(3)情境描述。案例源于教学实践,但不是课堂实录,它应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展开,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和一些戏剧性的冲突,以反映事件发生的时空特征,揭示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师生情感、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有时为了突出主题、提示讨论的焦点,可以对“原形”适当地加以调整,但不能杜撰。情境描述一般要制成音像材料。案例在运用于教学之前,应得到同行的确认。
下面是某一案例制作的框架:
|
题目
|
主题
|
理论背景
|
困惑或者展示的重点
|
提供讨论的问题
|
原形
|
|
当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时
|
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整合
|
科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
当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时.教师是怎么做的
|
1这节课,教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的?你认为教师处理得怎样?2如果你遇到这样的
问题,你怎样处理?
|
物质的变化
|
第二步,案例运用。案例运用的基本步骤如下:(1)案例引入。可运用打招呼、发阅读材料、介绍趣闻轶事、展示视频材料等方式,引起大家对案例内容的兴趣;也可以在使用案例前,拟出一份参考材料发给大家,内容包括案例说明、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学科知识背景、建议讨论的问题等。(2)案例讨论。讨论的问题有多种来源,主持人事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分析案例中导致教师思维“两难”的某个实际情境,或对案例中某一现象进行剖析。校长也可以用综合的眼光向大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大家应就自己的理解,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比较、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或若干个最佳方案。(3)诠释与研究。多角度解读案例,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采用课堂教学行为技术分析等教育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案例形成与案例运用的过程,即“研究性听课”的过程,也即形成案例性知识的过程。
总之,校长听课和分析课的效果取决于校长进行质性研究活动的技能与艺术;听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研究活动,其空间无限、奥秘无穷。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