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时候农村的夏夜(散文)

标签:
小时候的农村的夏夜夏天的傍晚随着烈日的滚落繁星闪烁手摇芭蕉扇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我们小时候的农村的夏夜,乡亲们在村外路边露天乘凉的情景。那时的农村几乎没有没有电风扇,不要说是空调了。每到傍晚,家里的老人或小孩早早地来到村边的大路上,在蜿蜒伸出村子的大路一边,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把凉桌子或用条橙支起门板一字排开,一家接一家,能排上长长的二里路,象乡下玩的板龙灯。
劳累辛苦了一天的农民,收了工吃完饭就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自家的地盘,然后就悠闲地躺在上面,聊聊天,聊聊庄稼,聊聊孩子,或者搂着自己的孩子,讲天上地上的故事,或者静躺着,数着星星……真的好美啊。
那时乡村还没有通电,炎热的夏天,人们要么下河游泳或者用冷水冲凉,要么去树阴底下借一片阴凉纳几丝凉风,除此之外就只有依仗芭蕉扇的晃动来驱热避暑了。三四十年前,农家人住的大多是砖木结构的五路头房子,一个灶间,一个房头,即农家人所说的“一房一厨屋”。灶间杂以农具炊具,比较凌乱,那时人们每天都要下地劳动,哪有时间细细去整理,“脏乱差”是当年的农家特色。
一般人家房头就一个,一家人全住在里面,人口多的人家一屋置三四张床的都有,姐和妹、兄和弟同挤一床。能有三四间屋子的人家算是条件十分优越的了,七路头的大屋更是很少见到,偶尔见到的,也是过去大户人家遗存下来的。
回家后,大一点的孩子在家做早饭、洗衣服,小一点孩子则扫地,屋内屋外,还有的孩子,则赶着家里养的小鸭小鹅到村外大路边或旁边的灌溉渠里,让它们去吃路边的嫩草,让它们在水渠里嬉戏,等它们的颈脖子吃鼓起来了,就赶着鹅鸭回家。这时,大人们也上完了早工,也开始回家吃早饭了。
晚上,我除了春秋冬三季尚可就着煤油灯看书或者做作业,夏季在低矮的五路头房子里何等的闷热就可想而知了,加上蚊虫叮咬,根本无法静静地坐下来。好在那时没有多少作业,即使有一些也是在学校里就完成了。
夏天的傍晚,随着烈日的滚落,因炎热而沉寂了一整天的农家人,渐渐在门口露头了,人们从屋里搬出方台长凳,开始演绎那吃饭、洗澡、乘凉、聊天的流程,一直持续到深夜。那时洗澡都用木脚盆,女人们在灶头的铁罐里舀几勺温水躲进房头里去洗澡。男人们似乎比较随意,不少人仅穿一条裤头,去宅沟里提一桶凉水,就在场心里大大咧咧地洒水擦身。小孩子更是无所顾忌,干脆就让大人们赤条条地在人家的眼皮底下洗澡,然后抹上痱子粉,搞得一脖子“白纷纷”,再手舞足蹈地躺到桌子上等着大人们用芭蕉扇赶蚊子。
夏夜的天空,繁星闪烁,我仰面躺在方台上,母亲手摇芭蕉扇,一边给我驱赶蚊子,一边给我讲那久远的故事。记得,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她手指星空给我直接演示的,银河一边的织女星,她称其为挑灯草星,银河另一边的牛郎星,她称其为挑石头星。
同是三颗星,母亲说织女挑的是灯草,分量轻,故三星基本成一直线。而牛郎挑的是石头,分量重,三星不在一直线上,像负重的扁担成弯曲状,这是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最原始的版本。还有许多童谣,比如我们小时候人人都会吟诵的“东界马来,西界牛来,隔壁大姐转来……”这类儿歌,我都是在夏日的黄昏跟着母亲鹦鹉学舌般念叨的。母亲没有文化,大字不识马马凳,可肚子里的“古董”不少,许多民间的日常礼仪以及沙地人的民俗掌故,她好像什么都知道,我通过她的口授,日积月累,懂得了不少,这对于我后来在民俗民风方面的写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谁还会记得那个在玉米堆里挖个坑把自己埋进去的二逼孩子;谁还会记得那个坐在牛车上被颠簸掉下牙还傻傻的把牙抛向天空的天真孩子;谁还会记得清晨三、四点拿着简陋的鱼竿去山里钓鱼把公鸡叫听成狼叫而吓的腿软的胆小孩子;谁还会记得瞒着爸爸妈妈去小河边洗澡被妈妈找了一个下午,挨了今生唯一一次打的心里委屈的孩子。谁能想到回忆也能够带来欢乐,如果不是童年。
岁月的脚步在不停地走着,转瞬即逝。我童年的回忆啊,是那么美好!~它像一只小船载着我的梦想,在岁月中遨游。这时,冰心那句“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一直回响在我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