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做人,要有一种懂得容让的胸怀

标签:
做人懂得容让的胸怀有仁爱的情怀有开阔的胸襟有容纳的体谅 |
分类: 人生感悟类 |

《尚书》云:“满招损,谦受益”,这是一条恒古不变的真理,容让意指谦恭,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小心慎重。古来成功之士大多常怀容让之心,远有不耻下问的孔子,三顾茅庐的刘备;近有韬光养晦的曾国藩,鞠躬尽瘁的周恩来。在讲究内敛含蓄的东方文化里,谦虚谨慎既是一种美德和修养,也是从政为官的必备之德。
由此可见,容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构建和谐社会。日常工作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误会或争论,这很正常,关键是当事双方应该学会克制自己,保持容让礼让。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
那么,做人应该拥有一颗容让之心怎样去践行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做人有一种懂得容让的胸怀,要有宽容的姿态。
宽容是一种与人相处的素质,一种时代崇尚的品德,更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创造自我价值的良好思维品质。要学会宽容自己。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你不小心跌倒了,不要趴在地上懊悔,应该站起来擦亮眼镜继续往前走;路走错方向了,不要停留在原地转圈,要迎着日月星辰,明辨方向不动摇。
人不理解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高山不理解流泉,设置了许多路障,泉水却永不停歇,饶过顽石,跳下断崖,变成了飞瀑,变成了大江,奔向浩瀚的大海。船不理解岸,总要离去,但岸总是等待着,永远张开宽大的臂膀。
做人有一种懂得容让的胸怀,要有容纳的体谅。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误会或争论,这很正常,关键是当事双方都应该学会克制自己,保持谦和、礼让。你容让了对方,并非表明你不行或无理,而是一种气度!一种情操!从而折射出你做人的高尚境界。
人与人之间产生误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他人的所作所为不能理解和宽容。其实如果能够时时处处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学会站在他人的条件和环境,按他人所具有的胸怀层面去换位思考,就会真正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做到将心比心,真正明白:我若是他,我也会这样想和这样做,因而就不会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感到奇怪,甚至怨恨,自然也就能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做人有一种懂得容让的胸怀,要有开阔的胸襟。
容让不是软弱,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表现的是强者的风范,体现的是宽宏大量。别人冲撞了你,内心也会感到不安。你以宽容和谦让对待别人,自然也会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
一个不懂得容让的人,最易令人不容,不被周围所接受,不被他人所亲近,无法被认同,给人成见颇多。常怀一颗容让之心,才能让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让自己真正脚踏实地干,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为不断突破自身极限提供先决条件。
人无完人,有很多因为生性怪僻或者没有吸引他人的能力,而无缘享受友谊之乐,以致丧失了许多单纯的生命之欢愉,变得孤独、落落寡合的人,不要计较眼前得失。古人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之说,要知道,眼前的损失,可能就是日后的报酬。
任何个人的状况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化比不足为奋进的动力,变比有余为助人之乐事。所以,遇事不能总从个人利益出发,要多从他人立场考虑。想通了,自己宽松,大家宽松。
做人有一种懂得容让的胸怀,要有仁爱的情怀。
只有虚心地、热情地学习一切先进的经验,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的进步,有利于和别人友好地相处。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摩擦都是人性格偏激、狂妄引起的。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皆得天地之气以成形。世间众生,乃大本同出一源,若只知私己而不知仁民则悖于此道。故就会牢固树立众生平等的思想,做到仁者爱人,则求仁则人悦。
只有不断增进自身的仁爱之心,才能具有悲天悯人的胸怀,进而才会从内心深处理解人、宽容人、欣赏人、善待人。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以善良、宽厚为标准来行为处世,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越来越文明。生活在其中的人,才能感觉到幸福。
做人有一种懂得容让的胸怀,要有感恩的心境。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保持一颗容让的心,人在征途上就能时刻前进。而有着骄傲、傲气或傲慢之类情绪的人,往往会满足于现在拥有的,不去探索,很难有进步。
人生最大的拥有就是感恩。因而有感恩的思想,助人的意识。对于一个不怀感恩心的人来说,他总抱怨生不逢时,命运不公,即使让他拥有再多的资源,内心都还会认为上苍薄待了他。
而一个心怀感恩的人,总认为命运厚爱自己,唯恐自己做得不够而愧对周围的一切,想的都是自己每天所进之食、所着之衣、所拥有的一切与自己每天所出之力、所做之事、所尽之责是否相称。
因而时时感谢你我、感谢命运,感谢生活中的一切,他满眼看见的都是生机和活力,并将感恩之心化为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做人有一种懂得容让的胸怀,要有包容的心态。
如果抱有谦虚、谨慎之心,宽容的看待他人和自己,人际关系会变得和谐很多。有平和的心态的人,在别人说错时,不要急于体现自己的智慧,抓住别人的错误不放,只会被别人永远仇视。即使要提醒,也尽可能的委婉一些,给人一个台阶下,别人心底也会感激,否则就会四处树敌。
包容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而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越。它本身也是一种智慧。包容不仅需要“海量”的胸怀,更需要大智若愚的修养及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心胸开阔之人才会运用包容。
当他们用包容对待别人时,也同时善待了自己。选择用包容之心待人,不仅自己会获得平和与快乐,而且有助于与他人建立一种亲密融洽的关系。因为一个具有包容心的人,必是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善明事理的人,他不会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更看重幸福的未来,他会使猜忌和误会化为乌有;他生活中必是心态平静,精神安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