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清明时节寄哀思(散文)

标签:
清明时节寄哀思清明祭祖时思念依旧安享天地之福在天国不再苦累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四月四日20.49是清明节气,廿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驽;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多起来了,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肃肃花絮晚,
菲菲红素轻”,这是唐代杜甫在《春远/
徐徐展现,大红的杜鹃花、雪白的春女花、奶白的檵树花……把鲜活艳丽的生命开启在过往与最初的节点之上,将满山遍野烂漫的姹紫嫣红,用一种柔软温润心底,让人无法拒绝。
说到清明,我们会无条件地反射出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语调清丽、色彩鲜明的江南春景图来。看来,杜牧是个酒鬼,踏青出游,赏完杏花要品酒了。
我没有注意过,这虹何时会在天空中出现,似乎夏天的雷雨后更常见些。而清明有三个常见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清明的到来,让春天真正来临,百花齐放。特别是两周前,气温突然飙升,让花儿们争相开放,几乎可以用“一夜繁花”来形容,提前进入盛春。
清明祭祖时,刚好是杜鹃花开,而香烛纸钱是祭祖的标配。高翥诗中所写情景就是浙东的祭扫习俗:造坟,清明祭奠,纸钱翻飞,而杜鹃泣血。最后结句则指出,祭祖时洒下的老酒,哪有一滴流到九泉之下的老人家口中啊!所以啊尽孝要趁早,要在老人家活着时,而不是在坟前。
年年依旧,思念依旧。年年的祭奠,都会将我的思绪引向怀念父母亲的点点滴滴的那根念弦。父母亲的一生极为平凡,但在我生命里却份量很重。
我提着用竹篾做的篮子,里面装着精心准备饭、肉、清明果及黄纸、香、蜡、纸钱等祭物,带着儿子,一同在两旁开满山花的路上信步前行,向父母亲长眠的墓地方向走去。花芬芳中缠绕成丝丝缕缕的念,也许,父冢那里的春色会更深!
几度清明,几多思念。对父母亲的思念如父母亲墓旁的枫树,每到清明都吐着鲜绿的新叶等着我们,承载我们对父母亲无尽的思念,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我在心里不断为天国的父母亲祈祷,念父亲在天国不再苦累,安享天地之福……。
在燃放一挂小鞭炮后,将杯里的酒洒在墓前,随思念一同浸入泥土,收起悲痛,踏上归途。
若说节气是记录太阳一年走过的时间节点,那么扫墓祭祖就是对个人来源的记忆确认。我们的先祖就像一条河流的源头,一代代的人连接成无穷无尽的时间之河。往上,是我们来时的路;往下,一直流淌,是后辈子孙的路。而祭祖,就是确认这其中的一段记忆。因为我们只能往上回溯几代,而找不到更远的记忆了。像拥有孔子家族这样通天谱的家族能有几家呢?想到这一点,总不免令人沮丧。
清明时节总是雨丝纷飞,让人在祭奠时心情也随之低落。就像我的《清明》诗所述这样:凄风冷雨上山头,几处杜鹃鸣寂愁。古木溪声长伴驻,香烟袅袅念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