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孩提时代掸尘的日子

标签:
孩提时代掸尘的日子腊月二十四做个大扫除浓浓人情味除旧的意愿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廿四,俗称“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春节之前,给家里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传统。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春节文化。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春节一天天近了,按照传统习俗,又到了选日子掸尘的时候。
记得童年时,每逢掸尘,妈妈总要精心选择日子,出去砍一些竹枝,自制一只长柄的掸子,然后,把我赶在屋外。她自己则穿上旧衣服,头裹方巾,挥动长柄掸子,对简陋的草房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庄稼人常年在田里穷忙,平时的杂物、农具、盆盆罐罐之类的东西,难得有空细细收拾,日积月累,墙壁很容易布满蜘蛛网,角角落落地也会有不少垃圾。如果没有这一年一次的彻底“掸尘”,这许许多多杂物、垃圾以及阴暗地方也许会长期得不到整理和清扫。妈妈尽管很爱干净,但房子太差了,因此,每次掸尘,屋子里还是免不了尘土飞扬,她也变得灰头土脸,让我几乎不敢相认。
为什么年年要掸尘?而且要选日子?等到掸尘的活儿轮到我干时,对这一习俗的由来和意义,我才算有了些了解。原来掸尘的意义,不仅意味着除旧迎新,在老百姓心中还寄寓了祓除不祥的愿望。按民间的说法,“灰”与“晦”、“尘”与“陈”谐音,过年了,掸尘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除陈”,同时,还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掸去。
这一习俗,据说最早可追溯到帝尧时代,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据《周礼》记载,每年过年都“令洲里除不蠲”,“除不蠲”就是大扫除的意思。关于这一风俗的形成,民间还有一则故事。
相传,古代有个三尸神,喜欢搬弄是非,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说得一无是处。有一次,三尸神又密报玉皇大帝,人间在诅咒他。玉帝大怒,降旨要求速查,发现不敬玉帝的一律把罪行写在屋檐下,让蜘蛛张网遮掩做上记号,然后由王灵官除夕下界,按记号斩杀。
http://p3.pstatp.com/large/15e40004475aee0c404f
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这一风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小时候,不谙世事的我,总是盼着过年,过年是最令人兴奋快乐的事了。小时候,总是掰着手指头倒数还有几天就过年,女孩子们的花衣裳,男孩子们的鞭炮,还有各种平时吃不到的好吃食物。时间越长,我们渐长,有的背井离乡,有家难回,再回老家,感觉什么都提不起劲来,就知道睡觉打麻将,甚至还有些“怕”过年,究竟是时代让年味变淡,还是所谓成长让我们不得不失去?不管怎样,小时候的过年往事,都是关于吃的玩的,还有挥之不去的浓浓人情味。
腊月廿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早晨起床后,全家人便一起动手,进行大扫除,把贫寒的家里里外整理得干干净净。傍晚时分,母亲便将供品摆到供桌上,燃香恭拜,并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敬请灶王爷从天界带着吉祥重返人间。
灶王爷得知这件事后,想出了一个办法: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让每户人家把房屋打扫干净。到了除夕,王灵官下界查看,只见家家干净,找不到任何劣迹的记号。多亏灶神,人间才免了一场灾难。从此,人们在大年夜灶王爷回来之前,总要掸尘。
腊月二十四的早晨,藏在冬天单薄的衬衫下,陷入一片黑暗。一家人老早就起来了,母亲开口说话了:“今天是十五号(旧历腊月二十四),我们还是找个时间给家里做个大扫除吧。”没错,家中还从未细致的做过一次打扫。更何况今天撞上了个好日子,怎么可以放过?
每每新年一到,平素里得不到的东西都能在这短短几天中实现。过年好,不但有“炮米糖”吃,有鞭炮放,有新衣裳穿,更重要的是,还能从长辈手中拿到一个装有钱的压岁红包,我就可以买上玩具、书等,真是太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