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维琳小姐曾受教于一家高级女修道院,学习法语和音乐。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因其曲高和寡的举止得到了许多人的赏识。可是,她所遇见的年轻人均属平庸之辈。当她接近女大当婚的那一步,她突然嫁给了一位制鞋工人卡尼先生,一下子堵住了朋友们的嘴。
丈夫比她年长许多,结婚后卡尼夫人发现这样一个男人要比具有浪漫情调的男人受用得多。他是位模范父亲,每周都会为女儿们存钱准备将来做嫁妆。他把大女儿凯思琳送到一所条件良好的修道院学习法语和音乐,然后为她付学费,继续在皇家音乐学院深造。
卡尼夫人还为女儿请来位爱尔兰语教师教她凯尔特语,渐渐地,凯思琳·卡尼小姐在当地出了名。人们说她在音乐上有天赋,为人乖巧,还懂古老的凯尔特语。一天,爱尔兰成熟协会的会长助理霍洛汉先生来找卡尼夫人,提议让她女儿在古典音乐大厅举办的大型音乐会上伴奏,她当然同意,这是好事,女儿还可以得到八英镑八便士的报酬。合同签完后,卡尼夫人帮着霍洛汉先生出谋划策,没少帮忙。她还为女儿订购了价格不菲演出服,买了十几张两先令一张的音乐会门票送给朋友,事无巨细,能想到的事她都做了。
然而这场音乐会却以凯思琳·卡尼小姐的中途退出而收场,这是为什么呢?
读这篇小说的开头部分,能让人想起村上春树《献给已故的公主》那部短篇。可再往后一看,两位作家说的就完全是两码事了。在本篇中,过去的德维琳小姐,成为了后来的卡尼夫人,也就是凯思琳的母亲。她是位孤傲,有主见,精明能干的女人。她丈夫卡尼先生,也是位务实,对她和孩子都非常体贴的好男人。可问题的关键是,她嫁给这样的一个好男人,内心真的就满意了吗?
没有,她不满意,无论丈夫对她和孩子怎么好她都不会满意。这种不满意不是表现在家庭矛盾上,他们夫妻是从不吵架的,而是通通地表现在女儿的身上了。她精心的按照自己的意图培养自己的大女儿,前期的教育和学习简直就是她小时候的翻版。因为她不甘心,在内心深处,她从未放弃过自己年轻时的浪漫念头,可是怎么办?她已经嫁给了制鞋工人,噢,上帝,她还有女儿,她要把她打造成自己,来完成自己从未达到过的浪漫高峰。
在四天的演出活动中,她与爱尔兰成熟协会的官员们和各色人等唇枪舌剑,寸土必争,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吃半点亏。她从不退让,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绝不让自己的下一代丢半点分。
但这只是卡尼夫人的一厢情愿,一个人为己所愿与社会对抗,可能吗?演出后期,她一意孤行的决定先拿到钱再演出,语气强势而刁蛮,这惹来了爱尔兰成熟协会高层的不满。再加上著名评论家奥麦登·伯克在后台与希利小姐眉来眼去,她的胸脯可都是为他起伏的哦。所以当高层决定让希利小姐顶替凯思琳·卡尼时,伯克先生当然也是非常满意的。希利小姐是卡尼夫人家的好朋友也没有用,卡尼夫人只得怒气冲冲与丈夫和女儿离开了音乐会场。
乔伊斯运用大量篇幅描写音乐会现场,使有的评论家误以为这是部讨论文化生活的小说。乔伊斯对音乐会细节描写得越精准,也就越突出这位母亲那种表面镇定,内心焦躁的不安心里,她太迫切想让女儿成功,想要在女儿的身上来完成她自己。
乔伊斯用几场音乐会诠释出一位母亲的复杂心理,叫人叹服。这让我想起了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后来拍了电视剧由徐帆,付彪主演,演绎的同样是女人的不死心。筱燕秋的复出是对自己的不死心,她认为自己的艺术生命还没有死,她还想在这世界上再闪亮一下。而卡尼夫人则把这种不死心转嫁到了女儿身上,她要用这个新的生命体来完成自己的浪漫情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