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 |
疫情的关系,宅家的时间较多,就去订书来看。最近拿到的一本是余秋雨的《中国文脉》,读来确是大手笔,高瞻远瞩。有一年在维也纳开欧华作协会议,听饭桌上那些”文人“在谈论余秋雨,有来自台湾著名的女作家,有生活在欧洲喜欢文字的同胞,他们口中的余秋雨属不耻的那类。但我心里想,为啥我很喜欢读他的文章呢?喜欢他的人还不少呢。后来也听到过各种论说,也读到过许多报道。我还是愿意尊重自己的内心!不了解余秋雨的为人,所以也没有发言权。只是喜欢读他的书及他写的文章。自我分析了一下,产生那些言论可能出于二个原因:一个是嫉妒,看不得别人成功;还有一个,可能是他的对手,或者同他有过隙的人。
在《中国文脉》中,余秋雨专门用一章《笔墨历史》(41-77页)谈了中国的书法,谈得很详细,从各种形式如甲骨文、金文、竹刻、木刻、瓦文、玉印、锦书、石碑、崖刻,到各种风格如篆书、隶书、魏碑、楷书、草书(行草、狂草),到各个朝代,到各个大书法家,包罗万象。读得我酣畅淋漓,好似喝了一罐蜜酒。
我们这代人是文化贫乏之人,正当吸收文化精华最好的年代里,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对于老祖宗的这些好东西,根本不相识,多么可惜。回想我的同伴之中,也只有一人,家学渊源的关系,听她提到过隶书魏碑、赵孟琥这些个字词。还有一位大学同学曾对我谈过唐诗。
那一年,我上了小学,家里安静得不得了。窗门外是明媚的阳光,大人都出门去闹革命了,四旧也抄得什么都不剩了。没有人会为我的前途着想,也没有人知道要提醒我学点什么。我们不用上学,呆在家里很无聊,跑到浴室里,那里有一个老旧的橱,里面放的都是杂七杂八的破烂。也许是破四旧被遗漏了什么,我在里面找出了一本毛笔字帖,那是欧阳询的《九成宫礼泉铭》:那上面的字体多么漂亮,瘦瘦的,很有风骨!于是,我就拿它做帖子,练起了毛笔字。这是一个小女孩内心对美的追求,没有人要求她这么做,那是人的灵性自觉醒悟的结果。我是多么地幸运啊,因为在余秋雨的书中,他把这本帖子喻为中国书法中的顶峰,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帖子,看到后就会心情舒畅,忘记所有的不快(他的生命中一定有许多不快,他暗喻过)。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评论欧的字体为“纤秾得体,刚劲不绕”。他还喜欢欧的另一本帖子《化度寺碑》,可惜我没有看到过。
想想,中国有那么多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等等。我单单在一片尘灰中找到了欧阳询,是不是我们之间的缘分?回想起来,没有人教过我,要热爱书法,可我自是天生喜爱。我曾经去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溪边拜谒过,去西安的碑林看过,在纽约著名博物馆古根海姆看到过文征明董其昌的书法,当时真想在他们的作品前下跪。那么好的东西,为啥自己像白痴一样,从不知道?为啥在国内看不到这样级别的书法?
今天读到余秋雨的文字,是我的幸运,也让我回想起了那些往事。现在都用电脑打字,很少写字,根本就不用毛笔。可是,我也曾经爱过书法,练过书法,我的书法还得到过美术老师的称赞,还得到过不少的红圈呢。
《九成宫醴泉铭》
《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
前一篇:山谷的回声
后一篇:今天,德国统一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