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柯勒惠支----鲁迅欣赏的德国女艺术家

(2020-05-13 20:44:25)
分类: 艺术

”我想把人展示出来,在那样的一刻,当他很无助的时刻,没有希望的时刻“,这是柯勒惠支在日记中写道的,虽然写于1922年,但是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有现实的意义。因为疫情之下,许多人都处在这种状况中。它不是出于政治家的手笔,也不是任何一个慈善组织者的手笔,它出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手。柯勒惠支(1867 - 1945)是一名素描画家、版画家、木刻家,同时也是一名雕塑家,她的声誉传达全世界。今年的4月22日是她的75周年忌日,她是第一个入选普鲁士艺术委员会的女艺术家。

她画过一幅很有名的政治宣传画《永远不要战争》(1924),她经历过一战和二战,对战争所造成的创伤和痛苦体会深刻,她的大儿子死于一战战场上;还有一组素描组画《织布者》(1893- 97)表达了对苦难深重的底层人们的深切同情;石板画《饥饿的德国孩子》(1923)都属于那个时代学校教科书的内容。她的艺术表达的范围很广,多数是表达痛苦的,画面很沉重,看了之后非常压抑,这是时代所造成的。近期内在科隆会有一个展览展出她的作品,我知道这个博物馆,以她的名字命名,大约二十多年前我就去看过。因为鲁迅的原因,她在中国很有名,30年代和90年代,她的作品二次在中国展出。这个博物馆在科隆老城的中心,已经有35年的历史了,里面收藏的都是柯的作品,看上去一片素色、一片痛苦:紧张扭曲的人脸和身躯动作、黑暗的光影。她同时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所以她的每一张画背后都有一声喊叫!在这里人们离柯的世界非常地靠近、靠近.......

有一年去德累斯顿的Moritz堡,偶然中发现了她的故居,是二战时期她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朋友提供给她的,因为她不受希特勒待见,遭到迫害,1943年在柏林的房子又遭到轰炸,失去了家园。当时的她贫寒交迫,幸好朋友伸出了援手,她也是死在那里的。寂静的房间里,可以看到她生活过的痕迹,用过的东西,她的日记翻开在那里,从上面读到她的控诉,多数是生活的艰难,好像她那张愁绪的老年人的脸就对着我,还能够听到一二声她的叹息。

柯勒惠支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她是一个人画派,一个孤独者,没有人做她的同伴。她既出身于学院派,有传统的技巧,但又是一位社会主义者;她崇尚自然写实,还接纳符号和表现主义手法;她的身上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她的风格很独特,别人模仿不来,这就是她个人的语言。而且这种语言风格是永恒的,直到今天还感动着许多人。

这次的展览中有许多她的自画像,展期从6月9日到9月20日止。本来我们6月9日在科隆有一场音乐剧要观看,但是因为疫情被延期了,延期的日期还没有定下。如果刚好能凑在柯勒惠支的展览期间,那我们就可以二者并一了。”爱与被爱,坚守与放弃,总是循环不定,反复往返“1915年柯勒惠支在给她小儿子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她就只有二个儿子,大儿子在一战中打仗死于西线,孙子在二战中打仗死于东线。小儿子同她的先生一样,是一位医生,生活在柏林。在她大儿子死去之后,柯勒惠支创作了许多母亲的形象,非常地悲天悯人。女艺术家的一生就好像被一条红线贯穿在她内在的生命、隐秘的私情和艺术作品之中。她的作品反映了她内心的挣扎,幸福的时刻和痛苦时常纠缠在一起。

柯勒惠支的画真是好,站在它们面前,你很受感动,心跳加快,血液沸腾。但是这些画是无法挂在客厅里的。它们是一部教科书,让你去思考,而不是喝着咖啡去欣赏享受的。

柯勒惠支少见的彩色作品。

莫里茨堡故居,柯在这里离开了人间。这是一位贵族朋友逃离德国之前借给她住的地方,我们去参观过。
这是德国著名雕塑家巴拉克为柯所雕的像《悬浮天使》,有意思的是,这位艺术家也不为希特勒所待见。
这件作品挂在东Pommer的一个教堂里,我们在一次旅行途中去拜见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