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在对家乡的忧虑中

(2020-05-06 00:56:47)
标签:

杂谈



75年前住在东普鲁士的德国人被人赶了出来,这段历史大约经历了5年,从1945年起到1950年止。德国人被从欧洲的东部、中东部、东南部全面地驱逐。总共大约有1200万到1400万的德国人被赶出家园,这些人来到德国西部开始新的生活。而Baerbel Beutner 今年刚好75岁。她被人称为“逃难的孩子”,在她儿童和少女时期一直都被人这么叫。1945年一月底,她同家人一起从东普鲁士来到了德国西部鲁尔地区,而在路途中他们一家人在Pommern地区短暂停留过,她就在那里出生。即便她后来长大成人,“逃难过来的孩子”这样的符号仍然停留在她的身上没法消去。每到过生日的时候,家人就会说:看看这个孩子,就知道我们被人从家乡赶出来有多久了。

此刻,Baerbel正坐在现在的家中,客厅里有一个玻璃框子,里面是一个房子模型,那是她父母亲曾经拥有过的房子,一栋很大的楼房,红砖红瓦,三层楼,中间是正门,有一条阶梯通向它,正门二边各有一长排窗门,左四个、右四个、再加上中间的门,可想而知,那房子有多大。她的故乡原在Königsberg,也就是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居住过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里属于东普鲁士,战败后,所有的德国人都被驱赶走。
 

今年是他们被赶出来75周年,75年前的那一天,德国人在二次大战中战败,从东普鲁士对德国人的大驱赶马上像风暴那样爆发了,1200万的人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其中250万人在鲁尔区呆了下来。那个时候鲁尔区还是焦土一片,因为鲁尔区是德国的重工业基地、军事工业基地。所以逃难而来的人只能先去农村呆着,因为在那里还能得到一些食物和住的地方。他们选择去了北威州的东部和莱茵河下游地区,这里的风景同他们的家乡看上去有几分相像,大部分是农业区。

后来,部分人去当了煤矿工人,部分人去了工业城市。因为在大城市里比较容易找到工作。Baerbel一家人去了Unna,因为她的父亲在那里找到了一份工,是在农业协会里工作,应该还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他们一家在普鲁士的时候住在一个叫做Heiligenwald的村庄。她的妈妈本是个鲁尔人。对于当了矿工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社会地位比起从前降低了许多。因为他们从前都是庄园主,手下有许多工人和佣人,有很大的房子,很大的庄园,现在他们自己成了雇工和服务人员。在农村这些新来的移民不受当地人欢迎,他们不被接纳,不可以加入农协。但是鲁尔区的工业城市就不一样了,那里是大熔炉,接纳各种各样的人。

人们总是叫他们东普鲁士人,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抱有希望,盼望有一天能够重返家园。Baerbel从来没有感觉到被歧视过,但是她的姐姐有另一种感觉,她总是有自卑感,因为他们失去了家里的一切。本来他们都应该是鲁尔区的孩子,因为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来到了这里,但是人们总是叫他们难民,这些记号好像永远不会消失。所以,他们也确实感到自己真的就是一个普鲁士人,尽管他们在这里的岁月多过在普鲁士。

这些被驱赶出来的人总是聚集在一起,抱成一团。因为他们愿意这样,而且他们也被其它人隔离。就想大多数新移民一样,都会这么做。但是他们比较快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因为他们没有语言上的问题,而且在50年代60年代时期,鲁尔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其它的新移民,都要经过第二代第三代的演化,才能进入融合。
直到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合并之后,Baerbel才有可能回到故乡参观访问。Königsberg 在成为俄罗斯人的土地之后被叫做Kaliningrad,它的周边都是军事基地。Baerbel现在回顾道:“我的生命被分成二半,就是回到故乡之前和之后,能够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当她站在家乡的土地上,看着有历史经历的建筑、美丽的乡村风光、热情的人们,还有那种脚踏在真真实实的土地上的感觉,都让她激动万分。她一次又一次地回去,同当地人建立了友谊,还学习了俄语,同村庄里的人一起修建教堂。Baerbel是一位得到博士学位的德语以及哲学教师,她在Heiligenwald做了许多好事,加入了《被驱逐者社团》,写了许多书、诗歌、和报告文学。

“如果一个俄罗斯人拿到了什么,他绝不会再给出”,Baerbel的母亲总是这样对她说。对于Baerbel来说,这句话现在有了新意,“俄罗斯人拿走了我的心,他们不会再放弃它。我已经到了家门口,还需要再说什么吗?这个小村里的人已经成了我的家庭成员,我的亲戚。”

在疫情期间,Baerbel的心里很忧伤,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再回去看看? "这种忧伤的情愫对我的身体有很大的影响。我的心在哭泣。"

我懂得那些被赶出来的人的心态,因为我跟过几个旅游团去过Koenigsberg和Danzig,团里有许多老人,他们都在那些地方度过童年,有许多美好的回忆,我们的导游也同我讲过这段历史。他们都说,回去之后,都受到邻居的热情接待,尽管自己的家园被人占了,德国人好像也没有多发怨言,历史就是历史,你能怎样?但是他们都同Baerbel一样,不能停止对家乡的访问,一次又一次,直到生命终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