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众神的黄昏》

(2018-11-20 04:10:47)
分类: 艺术

昨晚,在杜塞的大剧院听完了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全剧分《莱茵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众神的黄昏》四个部分)。这是我最近二年来为瓦格纳歌剧所做的功课。从下午5点到晚上十点半,去除中间二次休息一个小时,整四个半小时的演出,有时人会昏昏欲睡,有时候紧张,有时候前伏看舞台,有时后仰倾听音乐。瓦格纳是歌剧世界中最伟大的英雄,他的歌剧不同于意大利歌剧的小悲剧性,也不同于莫扎特歌剧的轻松诙谐,他的歌剧内容复杂,寓意深刻,他的音效气势宏大,势不可当。

当结尾来临时,高潮一个接着一个,我的气都快要接不上了,字幕上不断地打出一列列壮丽的词句,虽然都不懂,但是可以感到它们的神秘与伟大,我心里不停地暗叫:瓦格纳、瓦格纳,你怎么可以这样!!!当最伟大的时刻到来之后,乐队又奏出了一段轻松美丽的华弦,全剧结束,欢呼声和掌声雷动,众人都被感动了,谢幕四次,演员和指挥,频频鞠躬,他们真是尽了力,把高难度的瓦格纳诠释至完美。

回来后,再次阅读《众神的黄昏》,发现很难理解,我们东方人的文化同欧洲是完全隔绝的,我们的思维同他们的思维是无法连接的。这不等于贬低我们东方文化,这个世界上的几大文化像几条知名大河,并行而列,汹涌奔腾而归入大海,都有各自的壮丽。所以,在我心中留下的是震撼,是感动。

看戏之前,我们听了15分钟的讲解,女士说到:《众神的黄昏》虽然是《指环》的最后一部,却是瓦格纳最先构思的部分,其他三部分都是从这里发展的。《众神的黄昏》最初名为《齐格弗里德之死》,初稿完成于1848年,即德累斯顿暴动事件的前一年。暴动发生后,瓦格纳对生命、对艺术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把《齐格弗里德之死》改成了《众神的黄昏》。

稍稍微言一下的是,演员太胖了,外观上无法同英雄连接起来,但是歌剧凭的是嗓子,巴伐洛蒂也是个大胖子,没有办法,不胖,就没有那种胸腔,达不到瓦格纳的要求。那几个男女的嗓子,真是无可比拟的。可惜,扮演Hagen的演员是最好的,他生病了,来的是B角。难怪在门口看到许多人拿着票子,要退掉。德国人在这方面是很讲究的,他们听不到自己喜欢的演员,就要退票。尤其是住在杜塞的人,无所谓的,这次不听,再换下次,来去方便。对于我们从外面赶来的人就不行了,只好将就。合唱团里面(大约有50人左右),我看到有亚洲面孔,至少有一个女的一个男的,是我们亚洲人。要知道,能够进入这样的剧团,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歌唱家。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亚洲美声歌唱家涌现。其中韩国人占多数,以前是日本人,现在还有些中国人。

我曾在其它关于瓦格纳的文章中提到过,瓦格纳的音乐是无法改变的,要忠于原作。但是对于舞台布景和演员的服饰,每个导演都在这上面做文章,加进了自己的意思。我喜欢看传统的,古典的布景和服装,但是这次几场看下来,它们都是政治性高于神物化。对于我来说,那些布景都表达了第三帝国时期的场景,飞机,军舰、防空洞;那些演员,男男女女,仿佛都穿的是盖世太保的军大衣,颜色都是灰暗的,舞台上一排灰色晦涩。那条船的名字叫《MS Wodan》,暗喻是众神之父Watan的居所?还有那Siegfried死后的葬礼,用了所有的德国旗帜,升起,扯下,扔掉,一条接一条,有希特勒的十字、有东德的老鹰旗子,有联邦德国的旗子,还有许多是我不认识的,也许是德意志皇帝时期的旗子,反正这个场景很有魔力,让人深思。最后结束时,有个现代人骑着自行车,来到莱茵河边,停下,注视着河水,背对着观众,这个人大约就是造就死去的众神之父Wotan的还魂僵尸吧!?

戏的结局是神殿被烧毁,众神都死去,那么,这之后,世界将会是怎样呢?据说,世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人类将以爱活在这个世界上。瓦格纳歌颂的女神,为了人类牺牲自己救赎了世界。这就是瓦格纳的理想和希望,可是,我们知道,现实的世界完全是一幅不堪的画面,他的理想只能在他的舞台上实现。

所以,我们看的人,就好像喝醉了酒似的,无比痴迷,但是总有酒醒过后的失落时刻。

整个“指环”系列剧目时长17个小时,我终于在二年之内,把它们完成了。这得益于2013年起,为纪念瓦格纳诞辰200周年,德国各地开始陆陆续续地上演瓦格纳的剧本。这之前,因为瓦格纳是个反犹太主义者,他的作品基本很难看到。(除了近150年以来,每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如朝圣般来到德国拜罗伊特,观看瓦格纳歌剧,这里是他的大本营)但是,瓦格纳的歌剧实在是太伟大了,你不能用一个借口,就把他抹杀掉了。瓦格纳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也不忘打造德意志的歌剧(德意志这个民族实在是太伟大了!!!)他实现了他的梦想,因为,瓦格纳历时二十六年成就《尼伯龙根指环》,被认为是歌剧界的巅峰之作,世界上没有几家歌剧院能独立完整上演这部鸿篇巨著,这也成为歌剧界名副其实的“试金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