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馬拉之死》

(2018-05-14 15:05:25)
分类: 艺术
这个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个著名人物,我在法国南部时曾经把他同塞尚的朋友左拉混淆起来,这是因为我们读国外的历史都是用的母语,如果是用外文也许可以分得清一点,但是谈何容易。马拉比左拉大约要早出现在法国100年。

馬拉之死》是一幅世界名画,也是心里没有准备的,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博物馆突然一下子就看到了这幅画,雅克·路易·大卫画的画面并不鲜亮,安置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当时的环境非常地安静。画面是绿色的背景,但是我印象中看到的印刷品都是红褐色的背景。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出入呢?莫非还有同期的Kopie?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印刷品时,就被他独特的构图吸引了,强烈的戏剧效果,让人去追寻故事背后的真相。《马拉之死》画作的竖构图明快单纯、庄重,省略了一切无关大局的细节,占据画面一半的深沉得发黑的背景,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而夺人眼目的皮肤的尸色、木箱的黄色、毯子的绿色、被单和纸张的白色,又都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马拉靠在一个浴缸里,他一只手无力地垂落在缸外,另一只手拿着字条,头后仰,面部带着平静的表情,就像工作劳累后闭目小憩一样,鲜血从他的胸膛流出。大卫画的马拉整体姿态,特别是下垂的胳膊,巧妙地将观画者的感受与耶稣基督下十字架的印象联系了起来。作为一个天主教国家,耶稣基督下十字架时的形象,通过各位知名或不知名的画家,存在于天主教世界的各个角落,拉斐尔等大画家都有过类似的表达。他皮肤的色调,如同冰冷的石头,马拉身上的伤口醒目,细致,如同十字架上耶稣身上的伤口,而马拉此时似乎也有着耶稣般的感召力。整幅油画弥漫着悲凉的美感,聚集着一种宗教崇拜的意义,有着超强的说服力。镇定而坚毅的遗容好像表明马拉并没有死。画家塑造了一位已经死去但仍永远活着的英雄。《马拉之死》油画背景上的墙壁原本饰有排柱,但为了画面简洁,大卫把它抹去了,使背景成为一片沉重的绛黑色,与人的皮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浮雕式的人物非常富于纪念性。浴盆前立着的木箱墩实沉重,像一座永恒不朽的纪念碑。碑上大书:“A·马拉·大卫”,最下面还有“第二年”的字样。那是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后刚颁布不久的新历。历元定在1792年9月22日,即国民公会宣布废除国王、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日子。

马拉是被一个女人化妆后潜入房间刺杀的,当时他正在浴室。画家在事发之后二小时赶到现场,所以他的画面许多细节基于事实。一位名叫希罗的代表,呼吁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拿起画笔为马拉报仇。大卫是法国绘画中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接受了这一任务后,立即赶到事件现场,了解情况,为死去的马拉画了头像,下石膏面模作为形象参考。他还把刺客留下的匕首和马拉死去的浴盆搬回画室,作为创作的依据

《马拉之死》刻意营造了一个属于穷人的空间。在封闭狭小的陋室里,马拉倒在浴缸中,一手握着笔,一手握着染了鲜血的信,油画的上半部笔触松散凌乱,可能是一面墙,也可能只是含糊不明的空间,代表着永恒的虚无,但那个充当书桌、粗糙平实的木箱,仿佛在诉说着马拉的美德。该画作是一幅永志难忘的杰作。

在特定环境中工作的马拉已经倒下,但他那垂下的右手,还握着笔,左手持着凶手的字条。字条上写的是:“1793年了月13日。安娜玛利亚致公民马拉:“‘我’虽不幸,但能赢得您的好意,‘我’就心满意足了”。木箱上摆着墨水和一份刚刚写完的文件,上写“请把这张五法郎的纸币交给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保卫祖国而死去了。”就在这时候,死亡降临到马拉的头上,淋血的伤口,血染的床单以及地板上作为凶器的小刀。这一切都好像刚刚发生,在马拉的身上似乎还散发着体温,他的极其细腻的面部表情,既没有恐慌,也没有常见的那种痛苦,只是那形似困倦的微微合上的双眼,安祥的咀唇,隐隐地表达了他对事业的惋惜以及他对亲友、对生活的留恋。正是这种复杂的感情,牵动着人民,缅怀他为“人民之友”报的忘我工作以及献身革命的辉煌的历程。当时马拉手上的便笺,应该是那张他准备处决的18人名单。因此,有理由怀疑,桌子上充满慈善温情的钱和抚恤信,也来自大卫的杜撰而非事实 

画中的马拉已经褪去了丑陋的面容,死亡让他安逸得远离了杀戮,药水也已经好像洗清了他所有的罪恶,使他变成了一名善良、诚实、无私爱国的美男子。大卫丝毫没有描绘房中的其他景物,甚至没有描绘依旧在屋里的女杀人犯科黛,空旷的房间仿佛在说——马拉依旧是你们的“人民之友”。大卫用他的笔将马拉的死绘制为了不朽的历史画名作,也是用这支笔美化了一个丧心病狂的屠夫。
大卫在视觉上修复了马拉浑身的“疱疹性皮炎”导致的溃疡,从而不让观者对马拉出了名的丑陋形象产生恶心;又为马拉的手上的信笺,填上动人的内容。这样的艺术创造,为的是打造一个圣徒般的马拉,引起不明真相的观者对刺杀者的痛恨。
这里还有另一幅画,表达了刺杀场面,科黛没有逃跑,于是当场被捕。1793年7月17日,她被送上断头台。
当然,我在那座艺术的宫殿里还看到了许多著名大师的名作。比如勒布朗、鲁本斯、范戴克等等。回顾在准备旅行之前,丝毫也没有去注意到,这次的主题是《比利时Flandern地区的艺术》,所以很奇怪,为什么在路途中碰到了那么多的伟大画家?当时看到这个节目,是一周住在布鲁格,不换旅馆,从科隆往返,这很合我的心意,地点和旅馆是旅行中的重要元素。而且布鲁格的周边地区确实都没有去过,出于好奇,填补空挡,就报了名。这是一次误打误撞的旅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