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古钟


标签:
古钟爷爷月历多马克伦敦西敏寺 |
分类: 故乡 |
我们家里有一只古钟,是M的爷爷留下来的。古朴的样式,带有月历。
曾经坏过一次,当年的Oma出钱修了一次,记得花掉了700多马克,反正老祖母有的是钱,她的钱花不完。

这只钟是M的爷爷奶奶结婚礼物,由M的太爷爷送的。当年的新人就是照片左上角的那一对。

三个钟锤,中间那个走时,
左边那个唱歌,每隔十五分钟唱一次,乐曲是伦敦西敏寺的大笨钟音乐。
十五分钟时唱一句,半点钟时唱二句,三刻时唱三句,正点时,一首歌就唱全了。
那时的人在年代前都喜欢写上Anno,那个时候老家的地址里还有个h, 如今的地名没有h。真是时代不同了。

月历的功能已经坏了,修钟的人对我们说,他没有本事修好它。如今已经很难找到能够修这样钟的人了。

月历的功能已经坏了,修钟的人对我们说,他没有本事修好它。如今已经很难找到能够修这样钟的人了。

钟座上的木雕。
搬家后,M总想恢复左右二个钟锤的功能,每天在那里捣鼓,二年多了,都弄不好。
他总是提议我去找修钟的人,要把这个钟恢复原状,我不答应。一来费用很贵,30年前就要700马克,现在大约要上千了吧?我觉得没有必要;二来,修好了,不定哪天又坏了,还不如就让它去。
有一天,M突然对我说,他终于弄好了:仨个钟锤各司其职,家里叮叮咚咚的好不热闹。
原来他把两个钟锤对换了位置,成功了。我觉得他真了不起,我从来不会往那里去想。
我们一直以为是机械装置的问题,所以就一直在那里捣鼓。没有想到这仨个钟锤的重量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用途。从外表上看,这仨个钟锤一模一样。
听着钟打的音乐,听着听着,突然就觉得它是那样的熟悉。想起来了,小时候,每当夜深人静,躺在被窝里时,耳边就能够听到那个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的外滩海关钟声,就是这个乐曲。谢谢你,老钟,在异国他乡,你让我想起故乡温暖的钟声,童年甜蜜的记忆。
曾经,有个朋友看上了这个钟。她来我家时,问我这个钟卖不卖?说实话,当时我不太爱这只钟,觉得它土里土气(现在我很爱它),如果价钱出得好,我当然愿意卖。这个朋友问我:你愿意要多少钱?我知道德国人的脾气,他们的问法同中国人不一样,听上去让人很不舒服。我更了解这个女人,即便你给了她一个好价格,她也不会马上付你钱,她会想出很多的花样,让你同意分期付款,最后的几款又给你拖了又拖,然后同你商量,她最近经济出了问题,是不是缓一缓再还钱,最终你搞不过她,只好不了了之。当时我的心里就是这种感觉,一种很讨厌的感觉.
人都是见到好东西就想要,当你让她掏钱时,又开始磨蹭,最好你送给她吧!所以干脆不卖!于是这只钟,就跟着我们在新家落下了脚,现在我每天看着它,觉得它好美,给我们家带来了许多的欢乐。
有二个关于这个钟的趣闻:
-我发现这个钟每天上午八点打出的乐曲是最美丽的,到了半夜十一点以后,就开始走音了。它会不会是太疲劳了?我把这个发现告诉M,他不相信。突然想到,智能手机有一个录音的功能,就想哪天把这两段不同时间的音乐记录下来,放给M听听,好让他有个比较,看他到时如何说?
-有一天下午三点,当左边的钟锤唱完歌之后,右边的钟锤却没有打钟。我问M是怎么回事?他说不知道。
再问他,“是不是这个钟锤忘记工作了?”M认真地回答:"不会!"
-------------------------------------------------------------------------------------------------------------------
注解:
海关钟楼始建于1925年12月15日,1927年12月18日落成,钟楼九层,四周安有四个乳白色钢化玻璃大钟面,钟面直径54公尺,钟面紫铜针长317公尺,重49公斤,紫铜时钟长23公尺,重375公斤,据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海关大钟于1928年元月在"威斯敏斯特"报时曲中,敲响了它的第一声。后于1966年8月28日改播东方红乐曲,"文革"后期停止播放。1986年国庆前夕,海关大钟恢复播放"威斯敏斯特"报时曲,1997年6月30日零时起停奏外滩大钟报时曲,大钟照常运转,准点仍继续报时。
这里可听韦斯敏斯特钟声的乐曲:
前一篇:做一锅乌冬面汤
后一篇:灵修笔记:我是第一位,我是末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