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接过红军的抢

(2015-02-06 22:31:23)
标签:

影评

白丝带

分类: 影评

最近去图书馆办了一张卡,可以就近借片子看,很方便。
今天下午看《白丝带》,德国片,摄影很棒,镜头很美,得到无数大奖,有加纳的金棕榈奖,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等等。里面人物的表演,环境的展现,就好像我们生活在其中,一切都非常地真实,导演就有这么大的本事,没有第二者能做到如此出色。故事情节看似离奇古怪,可是深究一下,马上就能找到答案。我们的社会就是这么丑陋,在台上,在白天,有地位有身份的人还要做一套给大家看。但是连孩子都明白这中间的玄机,他们马上就学会了”接过红军的抢“。。。。。。看了这部片子,周身发冷,人性中的罪恶,多么恐怖啊!

下面信息来自网络:

  就是这样一部黑白电影,毫无配乐,主人公甚至到片尾也不把故事背后的谜底揭开,却在2009年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斩获最佳影片即金棕榈奖。我们都知道奥斯卡电影奖都是好莱坞的商业决战,而戛纳电影节的影片却少了追名逐利的火药味儿,后者更注重电影本身的观赏性、艺术性以及在文化层面上的内涵。如此观之,由德国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执导的《白丝带》(德文名《Das weiße Band》,英文名《The White Ribbon》)其获奖也算实至名归,在年底第22届欧洲电影奖上更是横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实力大奖,再次证明了该片是部惊世骇俗之作。当然入围2010年第82届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提名也不在话下。 


像所有经典作品一样,《白丝带》的马步扎得很稳当,导演胸有成竹,剧情缓慢推进;片中很多长镜头、空镜头,摄影机似乎被焊住了,难得挪动一下,挪动起来也是慢悠悠的、小心翼翼的,犹如觅食的蛇或者打猎的印第安人,哈内克略去了风浪汹涌,只呈现风平浪静,他只让你看到橡木桶,而不揭开盖子展示发酵场面,但你知道出来的肯定是好酒。再加上影片采取了黑白色调,画面却极其优美,有些镜头直接可以截取下来做风光明信片(麦田、雪景),有些构图又极具油画效果(如安娜的灯下轮廓),使得影片的整体格调既压抑又典雅庄重。这种过于克制内敛的风格,让观众望而生畏并深深体会到“美是难的”,有论家说,以后见到这位导演的作品都要绕着走 

在展示父权的时候,有一个重要道具反复出现:马鞭。牧师、管家的儿女们挨揍的时候,都是马鞭伺候。马鞭是和暴力机器相关的意象,将军马鞭一指,百万军队如洪水一般掩杀过去,是常见的战争景象。这些被虐打的孩子,后来会长大,会成为第三帝国的暴政机器,拿起当初挨揍的工具去满世界揍人,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同时影片还展示了,暴力是缺乏伦理、缺乏规则、缺乏怜悯的,父辈对弱者蹂躏,孩子们对更弱者蹂躏,他们对男爵的小儿子、智障小孩卡利甚至是新生儿、小动物下毒手,其残忍令人发指。孩子们在父辈的威权管制下,并没有变得纯洁无邪,而是在暴力中学会了暴力,并且将单独的施暴变成了有组织的施暴。在这个相对封闭的乡村,暴力不变,只是施暴的人薪火相传,我们可以看到,暴力是会遗传变异并升级扩大的。回头看看那根马鞭,不免有着接力棒的象征意义。暴力这头恶兽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饲养,终于在一个世纪之内连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哈内克像一个营养学家,精确的分析出是什么饲养了人们内心的魔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