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走你的路(梁达胜)——纽伦堡记事十三
标签:
转载 |
分类: 灵修 |
![[转载]走你的路(梁达胜)——纽伦堡记事十三 [转载]走你的路(梁达胜)——纽伦堡记事十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我与梁达胜、徐欣合影)
很久很久以前,我第一次看到了纽伦堡,又看到罗腾堡,从那以后,那些用小石子铺出的小路,就留在了我的心中。记得第一次看到罗腾堡的小街,脚还没有踩到它上面,在城墙上看着它就陶醉了。以至于我迈出的那第一步,很轻很轻,生怕踩碎了小石头几百年的风雨。小路大都很窄,有的只能通过一辆小汽车。路面几乎都是用小石头块铺成的,小石头就像德国人似的,虽然没有一张扑克牌大,但个个都方方正正,一行又一行,排得都整整齐齐,有规有矩。大约在970年,罗滕堡就开始修建城堡了。也许,从那时起,这条或者那条小街就铺上了石子路,几百年来,数不清的日光月光,在街上亮过,闪过,一场场雨雪流过,遮盖过,无数的人走过,跑过。如今,都消失了,只有那被磨出的青光诉说岁月悠悠,幽幽。还有这一块与那一块小石头之间,长出了小草,一两株,三四棵,片片新绿,死了又生。
路面上的小石头,正与石头墙辉映。路两旁的房子,好些就是用大石块垒成的,一块压着另一块,霎是厚重。墙面上有的涂上了黄色,粉色,蓝色,大块的线条,构成了不同的彩色几何图形。雪白的窗帘遮住了室内,而窗户下挂的一盆盆海棠花,则争相透出鲜活的欢庆气息。有的房子就是一个小商店,卖的大都是旅游纪念品,店门明亮,没有人召唤客人。我推开一家店门,店主轻声说欢迎;走时,再见。一迎一送,都带着微笑。
我买了几张明信片。
这次到纽伦堡,我没有买明信片。因为带了一个照相机,狂拍就好了。大街上走走,走进了小巷,没想到纽伦堡的小街跟罗腾堡一样多,我在不同的小街里转来转去,一看到小石子路,脚步就慢了,两边房屋的彩色,缓缓流进心里,还有那些窗框,横横竖竖地在我心中架构。要是夏天,我肯定会脱下鞋子,光脚走一阵,细细品味脚底古老的地气。现在是冬季,日将落之时,小石头似乎有些干枯,渐渐模糊成一片。而日出之前,它们被水滋润了,水灵灵地浸透灯影,屋影和人影,又添几点亮光。
就是在这些小石头路上漫步,我几次想到了老朋友梁达胜。第一次来纽伦堡我就住在他家中,受到他和妻子徐欣的热情款待。也是因他提议,我才知道罗腾堡并去了那里,一看,证明他果然是所言不虚,太美了。你看过就不会忘记的。
那次他告诉了我他们夫妇信主的简单经历。他说,我1985年自费公派来德国留学,第二年太太也来了,紧接着是女儿。那时候不知道感恩,只觉得自己运气好。没想到89年那件事后,我们得到了学生的人道主义居留,孩子也可以享受儿童福利。这是怎么也没想到的。这时,我们俩心动了,再要个孩子吧,也许能生个儿子呢?也没想到两年后这事居然成了,我们有了一个儿子,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梁宵。
这小家伙是上帝给我们派来的天使,就因着他,我们去了教会。我们担心西方太自由了,希望让孩子从小接受一些宗教的正面影响,有些约束。就这样我们开始找教会了。
我一听笑了。我说,91年我妻子怀孕后,我想法也和你们一样,心想,美国太自由了,孩子从小得学点规矩。我是被洗脑洗得没希望了,但做父母的至少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
徐欣说,我知道我舅舅和舅妈信教,他们住在纽伦堡。我就打电话问他们信的是什么教,他们说是基督教。那好,我们就让两孩子也信基督教吧。1991年那时我们还住在Trier,那里只有德国教会。我们就主动找上门了,特别受欢迎。这年头哪有主动要求来受洗的啊。但受洗有程序,得先上圣经课 ,用德文讲,我们费劲力气,上完了一个多月的圣经课,这教会才认为我们可以受洗了,但我们告诉他,我们只给孩子给洗礼,因为我们自己还不够明白,先不接受洗礼。牧师听说后讲:“父母不信,孩子没有根基的,怎么会信?就一起受洗吧。”我们一听不洗还不行,只好陪梁宵和他姐姐梁辰一起受了洗。就这样,1991年8月11日我们全家受洗了。
梁达胜说,讲一句实在话,我们那时对耶稣的认识差远了,你知道,咱们从大陆出来,多年接受的都是无神论的教育,老毛的毒都浸透到骨子里了。
我说是啊,我们又说到了一块去了。
达胜说,感谢神,他一步步带领我们,为我们预备了得救的路。就在第二年,我们全家搬到了纽伦堡,正好,这里刚刚开始了一个中文查经班,我们立即就加入进去了,就这样,主一步一步把我们带进了家中,不知不觉地,我们真的信了。
我和达胜不约而同地说,上帝真奇妙。
那一次见面后,还听到了梁达胜的其他故事,他卖保险,成为公司的高级主管,开饭店,当了老板,办中文学校,任校长,忙得不亦乐乎。教会的事更是忙。
再见到梁达胜徐欣夫妇已经是七八年后,那时,我早就知道他们读神学,并且毕业后到慕尼黑华人教会牧会。他听说我到英国布道,就问我能不能顺路来慕尼黑一趟,传福音。我也想看看他们夫妇,看看在慕尼黑的老朋友潘尧之和张晓燕夫妇,就答应了。那天布道会前,和达胜沿着一个小湖边散了一会步,问他怎么走上了做传道人这条路。他大概说了,后来,又把他和徐欣在神学院写的文章转给了我。原来,转折点是在2009年的一次聚会后,我算了一下,这距离他们受洗,整整18年,上帝为他们预备这条新路,花了这么长的时间。
梁达胜在文章中说:感谢主,十多年来,我们每次参加或协办各种营会,除了认真听讲道,记笔记,都与讲员和牧师深入地交谈。这些属灵长辈有如云彩一样围绕在我们身边,劝慰和激励我们。我们自己在读经,祷告和事奉过程中,也感到接受更深入的培训的迫切需要。我们也曾多次考虑全职事奉和念神学的问题,曾经无数次祷告,无数次求印证。但却没有看到超自然的异像,虽然如此,可却有持续的感动,结果就这么拖延下来了。
2 0 0 9年4月复活节期间,全德国培训华人基督徒的营会就在纽伦堡举办。苏文峰牧师鼓励大家出来为主事奉和装备,越早越好。赖若瀚牧师说,你不能做《希伯来书》中的大人物、大事情,你可做《尼希米书》第三章中讲的小人物、小事情,神都纪念,只要忠心事主。他说:“如果是等待,是对的。拖延就不应该了,尤其过了50岁那就太晚了。”这些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夫妇。
那次会议结束后,梁达胜和徐欣接待赖若瀚住进了自己的家中,上帝借此将那条路更清楚地向他们夫妇显明。他们俩跟赖牧师进一步交谈,深谈。
徐欣记录了他们与赖牧师的回答。
“我们年纪大了,记性差了,到神学院要是学不成怎么办?”
OK!我们再没有理由和神狡辩了。神又不是没有人,神可以在石头中兴起他的子民来;神在我们这个年纪还愿意使用我们,是要给我们恩典,给我们祝福。
我那天听了梁达胜的故事,不由自主地说,感谢主。达胜也说,真是感谢主,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他还不嫌弃我。到欧华神学院读书,神一路恩典,三年的课,我两年半就修完了。2012年2月神学院毕业。还没有毕业,尧之他们就代表教会邀请我到这里来牧会。
我说,牧会很不简单,这是主给你的重托,照顾好他的儿女。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在北美的华人教会要能够健康成长,最关键的就是牧师、传道人与长老执事之间能够同心同德,精诚合作。没有别的路,只有谦卑地彼此服侍。
那天圣诞布道会令我深深感动的是梁达胜的儿子梁宵——毛毛,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还是小学生,后来在纽伦堡再见,他已经是大小伙子了,新年晚上,和大家一起在教会包饺子,上街放鞭炮。这一次我在慕尼黑又见到他,有幅画面留在了心中,聚会结束了,他留下来了,和几个大人一起打扫会场,他拖地,拖了一遍又一遍,满头是汗。
转眼就是两年,这次去纽伦堡,礼拜六那天我特意去了慕尼黑,见到了潘尧之张晓燕夫妇和梁达胜,他已经被按立为慕尼黑基督教华人教会的牧师了。礼拜天早上,我和达胜在潘弟兄家吃了早饭,饭后,达胜送我去了火车站。路上,我们谈了教会如何能健康成长,又谈了感谢主使用了我们这些无用的仆人。达胜说,这两年来牧会,全靠上帝的恩典,和兄弟姐妹彼此相爱。我说到最后只有一句话,求主基督继续引导你,走在他的路上。
那天没想到,梁达胜牧师送了我两包点心,我当时都没注意是什么。回美国后写“纽伦堡记事”系列,上网查资料,说在纽伦堡圣诞市场期间,必须吃的最传统的食品就是热的红酒(Glühwein)和姜饼(Lebkuchen)。热的红酒我站在纽伦堡圣诞的街头喝了啊,但姜饼是什么啊,怎么没吃?正困惑间,起身去喝水,一眼看到了桌子上摆的梁牧师送的点心,就剩下一包了,它上面的德文字是什么啊——Lebkuchen ? 赶紧上网查,天哪,姜饼!主啊,让我怎么赞美你。
那天,吃了一块姜饼后出门散步,我们这里没有德国的小石子路,走过柏油路之后就是土路,走在土路上,我感谢主通过梁牧师祝福了我。我恳求主也祝福他,就像姜饼的味道一样,醇厚,纯正,更深地爱主,更深地爱兄弟姐妹。
2015年1月26日三稿
以下转自网络
(慕尼黑华人教会)
路——罗腾堡
(罗腾堡的地标性建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