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晚听舒伯特的《天鹅之歌》

(2015-01-26 02:59:38)
标签:

舒伯特

海涅

天鹅

作曲者

演奏会

分类: 杂谈
今晚听舒伯特的《天鹅之歌》
今天老公的午饭

今晚在对面的修道院听<世界古典乐>举办的舒伯特的《天鹅之歌》钢琴演奏会,他们去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美国也开辟了市场,所以下个月有美国的明星来这里举办德彪西的钢琴演奏会。这样他们现在举办的范围扩大到德国,瑞士,荷兰和美国。

今天演奏的钢琴家是俄罗斯的Mikhail Mordvinozv,他是演奏舒伯特的专家,在90年代的德国得到过舒曼和舒伯特的音乐大奖。音乐会的付标题是舒伯特-李斯特,但是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呢?这两个人生前应该是没有见过面吧?李斯特的生卒年月是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而舒伯特的生卒年月是, 1797年1月31日 -1828年11月19日(31歲) ,我估计是演奏家演奏的版本是由李斯特改变的钢琴曲。

舒伯特的《天鹅之歌》作于1828年,他死后的第2年,出版商哈斯林格冠以《天鹅之歌》的名称出版,,以喻作曲家的不朽绝笔。相传天鹅在临死前的哀啼格外凄美,后人於是将艺术家、音乐家、或是文学家生前最后的作品称为天鹅之歌。舒伯特的最后一年,在给好友萧伯的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萧伯,我病了。我已经有12天不吃不喝,经常摇摇晃晃从沙发上被拖到床上。……我的平静已经消失,心情非常沉重,每天晚上,我唱着这样的歌,热切希望自己一睡不再醒,每个明天都只能给我带来对昨天的不幸回忆。”舒伯特在人生最后的一小段终程中,只剩下了音乐。是唯一的消遣,也是唯一的安慰。《天鹅之歌》共1 4首歌曲,歌词都采用当时的青年诗人的作品,前7首为雷尔斯塔布(Ludwig Rellstab,1799-1860)所作,后6首是当时还没有名气的海涅(1797-1856)的诗,最后一首是塞德尔(Johann Gabriel Seidl 1804-1875)的作品.作曲者舒伯特对不同的诗人一向有不同的作曲风格,前七首瑞尔斯塔较为宽广而抒情,可从中听到作曲者过去音乐手法的再现。诸如第一首《爱的讯息」,彷佛又听见了《美丽磨坊少女》中的流水声;而在《春之渴望》中也可见到以快速三连音伴奏的早期手法。反之,海涅的诗本身就取材於真实生活的体验,有丰富的表情语言,舒伯特在晚期对海涅诗作的处理则是明快、精简、而具张力。最后一首由赛德所作的「信鸽」,是名符其实的天鹅之歌,也就是舒伯特真正生前最后一首作品,他以单一节奏贯穿全曲,气氛轻松而旋律优美,彷佛听见舒伯特离世前在面对病魔的袭扰时,依旧沈醉於欢乐的乐声中。为何在人生最后的时光舒伯特能够写下和谐悠美的旋律?大概,舒伯特自知人生终点已近,每日所承受的苦痛终将绝缘,天国之门将现,年幼时敏感抑郁的他,风华绝茂时流离失所、终身未娶的他,功成名就时身罹绝症的他,终于要解脱了……舒伯特不是一个思想家,但身为作曲家,他的这些作品终于摆脱了死亡的沉重——果真同天鹅之歌一样。 

  • 1.爱的信使(Liebesbotschaft)
  • 2.战士的预感(Kriegers Ahnung)
  • 3.春天的向往(Frühlings Sehnsucht)
  • 4.小夜曲(Ständchen)
  • 5.驿站(Aufenthalt)
  • 6.在远方(In Der Ferne)
  • 7.告别(Abschied)
  • 8.负重者(Der Atlas)
  • 9.她的肖像(Ihr Bild)
  • 10.渔家女(Fischermädchen)
  • 11.城镇(Die Stadt)
  • 12.在海滨(Am Meer)
  • 13.幻影(Der Doppelgänger)
  • 14.信鸽(Die Taubenpost)。
但是米哈伊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演出,而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将这十四首分成7加7,上下二场演出。顺序为:
1.城镇(Die Stadt)
2.渔家女(Das Fischermädchen)
3.驿站(Aufenthalt)
4.在海滨(Am Meer)
5.告别(Abschied)
6.在远方(In Der Ferne)
7.小夜曲(Ständchen)

中场休息

1.她的肖像(Ihr Bild)
2.春天的向往(Frühlings Sehnsucht)
3.爱的信使(Liebesbotschaft)
4.负重者(Der Atlas)
5.幻影(Der Doppelgänger)
6.信鸽(Die Taubenpost)。
7.战士的预感(Kriegers Ahnung)

其中,最美的当数《小夜曲》。它是今晚的高潮,我认为,如果放在第二场的结尾,效果会更好。

米哈伊后来又加演了两首歌曲,其中最后一首为《聖母頌》(“Ave Maria”),听得人如痴如醉。舒伯特的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歌曲抒发了叙事诗主人少女爱伦祈求圣母饶恕其父罪行的纯真感情。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曲调柔美委婉、纯净朴实,音乐表情细腻丰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由于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后人将其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又以小提琴独奏及弦乐演奏主旋律、竖琴伴奏的谱本流传较广。我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世界,2千多年来,为何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都来自基督教背景的国家,为何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国家,都没有可类比的作品?答案不是很容易找到的,但是这个问题是否提请我们的深思?

下面放上《小夜曲》的诗作,以飨读者:
  • 我的歌声穿过黑夜
  • 向你轻轻呼唤;
  • 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
  • 爱人,我等待你!
  • 月光照耀大地,
  • 树梢沙沙耳语,
  • 对那不怀好意的偷听,
  • 不要害怕,我的爱人。
  • 你听见夜莺在歌唱吗?
  • 啊,它们在恳求你,
  • 用它们甜美的歌声
  • 为我向你呼唤。
  • 它们懂得心灵的愿望,
  • 懂得爱的痛苦,
  • 它们银铃般的声音
  • 能感动每一颗温柔的心。
  • 愿你的心也受感动,
  • 爱人,听我的吧,
  • 我在焦急地等待你!
  • 来吧,带给我欢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