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习作:文艺评论----导演格尔梅默特演择马萨尔阿米的“穿墙人”


标签:
梅默特主任格尔小姑娘布景 |
分类: 杂谈 |
今天当地报纸上刊登了文艺评论,很好奇那位评论家的看法,与我的截然不同。世界之大,各有妙看。我--一介庸人,弗兰克。贝克--专业评论员,试将他的文章翻译如下:
几乎每个孩子在孩童时都作过同样的梦,希望自己能够拥有穿墙而过的特异功能。法国作家马萨尔阿米(Marcel Ayme)在1943年将这个梦想装进了他的一部小说里。在这部道德劝说的小说里,巴黎蒙玛特区的一个邮局小职员--杜蒂耶是个年近40岁的单身汉,过着很平淡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当他发现自己吃了一种药后,拥有穿墙而过的能力。
他利用这种能力来达到劫富济贫的目的。杜蒂耶白天上班,晚上在蒙玛特区高档的商店里偷窃,他将偷来的财物,散发给社会中的小人物,比如妓女,街头画家等等。不久,杜蒂耶成了报上的新闻人物,巴黎人心目中的英雄。同时,他还想借助这一特异功能,来赢取美丽的邻家女伊莎贝拉的心。伊莎贝拉是个有夫之妇,他的丈夫虽是个国家官员----法官,却是个粗暴的人,在戏中作为社会不公制度的帮凶。这部浪漫史最终成了无果史遗憾史,因为这里有一个深刻的道德观念隐匿其中----当杜蒂耶将两种药搞错时,他的特异功能消失了。在他试着穿墙而过去见伊莎贝拉时,被永远地嵌在墙上了。
Didier van Cauwelaert (编剧?)和Michel Legrand(音乐)在1977年搞了个剧本,成绩泛泛。为什么要称这出戏为法国香颂音乐剧?这是个谜。因为整出戏里,没有一首真正的香颂。2012年Gil Mehmert将这出戏搬上了德国舞台(德语剧本 Edith Jeske),首演是在艾森的市政厅剧院,2014年一月起该剧开始作巡回演出。该剧没有管弦乐队陪伴,只有三人组成的电子乐队,还有灯光音响人员,舞台变化多样,构思奇异,花费不少心血。可是场内观众却不到100人。(注:我和M 当时估计了一下,整个剧场能容纳600多个观众,那天出席量大约占到三分之一。我不明白,这么优秀的舞台剧,何以没有几个人看,是宣传不够吗?还是胃口不对众人?), 观众中大多是Folkwang-Schule俱乐部的粉丝。(注:Folkwang-Schule是一所著名的音乐舞蹈学院,成立于1927年)
Beata Kornatowska 创作了美丽的舞台布景,其他的演职员也都很优秀:
杜蒂耶----Mathias Schlung
伊莎贝拉----Marie Lump'p
说话口吃的邮局主任,同时兼演粗暴的丈夫和法官----Reinhard Brussmann
美丽迷人的妓女----Cornelia Uttinger
喜欢尖叫的小姑娘M----Miriam Schwan
剧本尽管并不出色,德国的音乐剧艺术家们还是做出了最好的尝试和努力,并得到了很多的喝彩,比如精彩优雅的
独舞,(编舞Melissa King)轻松的表演,有创意的舞台背景。
感谢导演Gil Mehmert的流畅的组织力和有逻辑的说服力,将一出中等的戏带出了光彩,比如歌曲”阿史匹林,请不要置我于死地“。再比如,开始时的”巴巴巴“的舞步声,给人带来很多的期待,然后观众们跌入了沉长的萧条之中,终于在快结束时,舞台上唱出了那首好歌”如果是真的,就太好了“。
(完)
----------------------------------------------------------------------------------------------总之,我很欣赏这部音乐剧,它让人深思发省,我从始至终都被舞台上的表演,画面,舞蹈和歌声吸引,没有一份钟感到过无聊。
前一篇:[转载]由奇幻小说《穿墙记》说起
后一篇:我的母亲----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