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华
石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92
  • 关注人气:1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密北宋官窑:贯耳瓶有话说

(2015-01-23 23:58:37)
标签:

北宋官窑

哥哥窑

南宋官窑

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由于北宋官窑窑址尚未找到,加之古文献中也没有对北宋官窑器特征的记载,所以,两岸故宫所藏的所谓传世北宋官窑器也未必是真品。

笔者认为寻找真正的北宋官窑,一是要根据南宋官窑器特征推测,二是要靠到代的标本佐证。南宋官窑可能有北宋官窑的一些特征,但绝不会完全像北宋官窑。笔者在国外收藏到一件贯耳瓶,根据其老相,釉色和开片等特征,推测其为真正的世不一见的北宋官窑器。现根据本人收藏的这件标本的特征,将北宋官窑的特征分述如下:

1.
北宋官窑的釉色极似自然界的青玉之色。古人崇玉,能将窑器烧制成似玉之器,那是了不起的创造。南宋官窑器釉层虽厚,玉质感也强,但其釉色与自然界青玉之色却相差较大,人工色彩过重,不符合宋徽宗的
道法自然的审美情趣。青玉无暇和色泽均一者罕见,北宋官窑的釉色也然。元代人说“哥哥窑绝类古官窑”,此处“古官窑”应指的是北宋官窑。明初的《格古要论》说 :“哥哥窑,色青,浓淡不一"这也说明北宋官窑的釉色有不同的深浅颜色变化,似有暇之青玉,然而,暇不掩玉,北宋官窑登峰造极的艺术高度仍是后世者难以企及。


2.
北宋官窑釉面有大开片和小开片,大开片线似鳝血色,非人工染色,可能与红色胎土有关。小开片为2毫米左右大小的冰裂纹,多位于“浮珠”周围。南宋官窑器也有开大小片现象,但开片线颜色似人工有意为之,无真正的
鳝血色大开片线纹

3.
根据网上文章,北宋官窑器表面有“龟背纹”开片现象。南宋官窑无此现象。

4.
又据网上文章,北宋官窑器表面有“沧海浮珠”现象,而南宋官窑未见此特征。啥叫“沧海浮珠”?北宋官窑釉质中含玉粉或玛瑙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这些玉粉或玛瑙粉会重新融合聚集,形成多个大小不一的白亮区域,加上大开片和小开片线的围绕,使釉面某个部位在某个角度看呈现出像“玉珠”成串或堆积的现象。这就是宋徽宗所说的北宋官窑的“浮珠”,而其周围的颜色较深的釉面就是宋徽宗所说的“沧海”。一些人将“沧海浮珠”解释成釉下气泡是说不通的。

5.
本北宋官窑贯耳瓶的底足形状似青铜器底足,不施釉露胎,其胎色为红色,似红砖之色。为啥北宋官窑底足不施釉露胎?因为是为了衬托其主体的青玉之色。如果整器施釉,就会被人误认为是青玉雕琢之器,就不会彰显出窑器能被烧成如青玉器一般的高超烧造艺术。另外,元代瓷器底足不施釉,既然元代人说元代所烧制的“哥哥窑绝类古官窑,那说明“古官窑”,即北宋官窑的底足也不施釉。
虽然北宋官窑底足不施釉,但其修足却很考究和特别,至今尚未见到其它窑器有类似底足。本器底足有修长的颈部,底足上沿微翘内收,古朴典雅,总体感觉有宋徽宗瘦金体的神韵。

古文献有“官哥不分”之说,指的是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有一些相似处,这主要因为南宋官窑烧造使用了龙泉窑的窑工和工艺之故。而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却没有相似之处。

从欣赏角度看,南宋官窑明显是人为作品,像个南方的美女,小家碧玉,散发着脂粉气;而北宋官窑却似自然界的杰作,自然质朴,大气厚重,像个堂堂正正的北方男子汉。 从仿造角度看,南宋官窑很容易被仿制,只要多次施釉加人工染色就搞定了;而北宋官窑却很难被仿制,像如青玉的釉色,“龟背开片纹”及“沧海浮珠”等都是后世极难仿制的。


附图片:

图1.此瓶一侧,可见像自然界青玉一样的釉色(与汝窑和南宋官窑那样烧造的深青釉色截然不同)和“龟背大开片纹”。两个贯耳之间可见兩道凸弦纹,此为道教特色的妆饰。

http://s3/bmiddle/0023BVdRgy6PpOyqTCif2&690

图2. 此瓶另一侧,可见“鳝血纹”大开片线和“沧海浮珠”景象,散在的圆形白亮区域为“珠浮”,其周围颜色较深区域为“沧海”(遍布金黄色微小冰裂纹)。北宋官窑釉色之所以深浅不一,主要是为了烘托“珠浮”。如果北宋官窑釉色均一,就无法看到此“沧海浮珠”景象。

http://s11/bmiddle/0023BVdRgy6PpKV5Rs60a&690


3.和图4. 可见单个“浮珠”和成堆成串的“浮珠” (红圈内)。 古人对“珠”的概念来自于珍珠,其色洁白如玉。另外, 所谓“浮珠”除了要像珍珠的形状与颜色外,还必须成堆成串。 如果仅有一,二个孤伶伶的“珠子”,那不叫“浮珠”,那叫“浮球”。

http://s1/bmiddle/0023BVdRgy6PpNEfnlm30&690

图4.
http://s7/bmiddle/0023BVdRgy6PqdGIc1816&690

图5至图7. “珠浮”周围和鳝血纹大开片线内的金黄色微小冰裂纹片

http://s13/bmiddle/0023BVdRgy6PwpVrjru0c&690

图6.

http://s4/mw690/0023BVdRgy6PwpWDxaXf3&690

图7.

http://s16/bmiddle/0023BVdRgy6PwpYMYiP1f&690


图8. 可见“龟背纹”样开片图案 (红圈内)

http://s16/bmiddle/0023BVdRgy6PpO1Is9xef&690

图9至图12. 仿青铜器底足面面观

http://s1/bmiddle/0023BVdRgy6PpLSPU8Ub0&690

图10.

http://s1/bmiddle/0023BVdRgy6PrxSNnoY60&690

图11.

http://s7/bmiddle/0023BVdRgy6PrxVxmGG56&690

图12.

http://s4/bmiddle/0023BVdRgy6PrBUuDbJa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