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作
(2013-04-24 06:17:30)
笔者认为此诗虽然标题是《秘色越器》,但并没有描写越窑包括秘色瓷在内的釉色,仅仅是对越窑开窑盛况的描写和抒情。笔者也查阅了网上有关此诗的解读,包括后世古人及今人的解读,感到都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对该诗后两句,要么干脆不解释,讳莫如深;要么瞎蒙乱猜,不着边际。估计法门寺博物馆对这首诗的解释也不能免俗,一定是专家们蒙和猜的结晶,让你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可以说,迄今为止,尚无人能准确破解该诗的含义,从而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秘色”之诗。笔者认为,能否正确解读该诗最后两句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好向”和“共”字的真实含义。
现将笔者对这首诗的诠释公布于下: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前两句是陆龟蒙远看越窑开窑时的壮观景象而发的感概(据说在上林湖就有唐代越窑窑址176处之多):秋天的晨风中,露水沾衣,透过风露可见出窑后的成千上万的越窑器(或秘色瓷)堆放在山坡上,沟壑间,如千峰叠嶂,其色似青如黛,与周围的山峰融为一体,从而夺得千峰万山之翠色!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后两句是越窑开窑后陆龟蒙近看堆积如山的越窑器(可能碗类较多)时的记实描述和感怀:“好向中宵盛沆瀣”是说堆积的碗类越窑,如果口朝上(“好向”即正确的朝向)的堆放,到夜半(“中宵”即夜半)时就会盛载一些露水(“沆瀣”即露水)。如果碗类越窑器口朝下堆放就不是“好向”,因为没法盛载露水。“共嵇中散斗遗杯”是说浅浅地盛有露水的碗如同(“共”即如同)嵇中散留下的斗酒时还残存浊酒的杯子(“遺杯”即有酒残留之杯)。
陆龟蒙在吟《秘色越器》诗中提及嵇中散,是因为嵇中散是一位嗜酒爱琴,才气横溢并铁骨铮铮的令后人敬仰的一代罕见名士(见文后注释)!陆龟蒙明吟越窑之物,暗示敬慕嵇中散之志向。这也说明陆龟蒙的这首诗并非着眼于秘色越窑,而是借物抒情,暗表心机。明白了诗人的本意后,再回味“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更不会有吟《秘色越器》的感觉,而是感觉和于谦用《石灰吟》“秘色”语言明志有异曲同工之效:“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总之,诗人的感怀是:越窑经历火的洗礼,在九秋风露中,终于“夺得千峰翠色”,此时此景,怎能不使人想到嵇中散那样的人杰与鬼雄?!
陆龟蒙在吟《秘色越器》诗中提及嵇中散,是因为嵇中散是一位嗜酒爱琴,才气横溢并铁骨铮铮的令后人敬仰的一代罕见名士(见文后注释)!陆龟蒙明吟越窑之物,暗示敬慕嵇中散之志向。这也说明陆龟蒙的这首诗并非着眼于秘色越窑,而是借物抒情,暗表心机。明白了诗人的本意后,再回味“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更不会有吟《秘色越器》的感觉,而是感觉和于谦用《石灰吟》“秘色”语言明志有异曲同工之效:“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总之,诗人的感怀是:越窑经历火的洗礼,在九秋风露中,终于“夺得千峰翠色”,此时此景,怎能不使人想到嵇中散那样的人杰与鬼雄?!
注:嵇中散即嵇康,三国魏时曾任中散大夫,故也称嵇中散。以“工詩文、精樂理”、學識淵博而名於世。在“竹林七賢”中以“尚奇任俠,落拓不羈,飲酒清談,彈琴狂歌”而闻名。他刚正不阿,“不堪流俗”,后被魏国相國司馬昭下令问斩。南朝梁江淹《恨赋》:“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饮,素琴晨张”。甚至在邢场上他还“顧視日影,索琴而彈”,最后,曲终弦断,引颈自刎。一代英才就这样冤死于暴政。
笔者后记:
秘色诗?
秘色瓷?
千年不解的诗瓷!
秘色瓷?
千年不解的诗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