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文献中觅柴窑(六):柴窑的细纹究竟是啥样?

古文记述柴窑有细纹,可这个细纹是啥样,没有具体描绘,于是,就有了争论的空间。有的人认为柴窑的细纹是开片线纹,把类似于汝窑,哥窑的开片往柴窑细纹上靠;有的说柴窑不开片因为柴窑明如镜,没有谁家的镜子是开片的,所谓细纹可能是人工装饰线纹;还有人为了把自己手中的东东说成是柴窑,说什么柴窑的细纹是“刷纹”,“流釉纹”,“绢丝纹”等,这些所谓的纹毫无美感可言,应看作是不完美工艺所造成的缺陷。将它们往柴窑细纹上靠太过牵强!更有胡扯的说柴窑的细纹是来自“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雨过纹”,“云破纹”。
为揭示柴窑的细纹特征,本人在网上粗查了两本英文书。一本是1910年出版的,由著名的英国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藏家,曾在清代北京英国公使馆当过32年医生的卜士礼博士(Stephen
Wootton Bushell,
1844-1908),翻译的清代朱琰所著的《陶说》一书(见图一)。该书第37页将柴窑的细纹译为finely
crackled
于是,又查了另一本书,它是1907年版的《如何鉴定中国古瓷》一书(见图三),该书第46页记述,青绿带蓝釉色的瓷一般都是finely
crackled
(见图四),由于两书英文用词相同,推测柴窑的细纹与这类瓷的开片相近。这种瓷的图片在网上很容易看到,其开片很小,肉眼近距离看就是细线纹(图五),只有放大看才发现是细微开片。笔者所藏柴窑胆瓶的细微开片更小,约每平方毫米3-5个。肉眼近距离看也是细线纹,无法分辨出是否开片(图六),但放大后看确是细微开片。因此,可以基本肯定柴窑开片是所有瓷中开片最小,最美的。这就是为什么古文记述柴窑有细纹(据肉眼观),而不是开片纹的原因(当时没放大镜)。据此,可以肯定地说,如上其他有关柴窑细纹的说法或推测都是不正确的,可以休矣!
图一:
http://s15/middle/70647907ga28ee7e3d1ce&690
图二:
http://s12/middle/70647907ga28eed55ab6b&690
图二译文:“产自于中国北方的柴窑是天蓝色,亮丽而秀美,其釉层有细微开片(finely crackled)。”
图三:
http://s12/middle/70647907ga28f69e09f7b&690
图四:
http://s8/middle/70647907ga28f6cf29d67&690
图四译文:“青绿带蓝釉色的瓷器一般都有细微开片(finely crackled)。”
图五:青绿带蓝釉色(Turquoise -blue)瓷的细微开片.
http://s8/middle/70647907gb3ec8b12f727&690
图六:笔者所藏《五代柴窑胆瓶》之细纹与粗黄土足(釉色有些失真)
http://s16/middle/70647907ga6749bf6c88f&690
《五代柴窑胆瓶到代的铁证》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6479070100sj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