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坛】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0-04-02 09:33:46)| 分类: 科研培训部 |
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哈尔滨顺迈学校小学部
去年暑假,我买了《走进教师阅读》这本书,看到了这本书的序言,便让我忍不住对这本书“窥探”起来。在此之前,我时常会闹书荒,然后买一堆各种平台推荐的书籍后,便将其弃置一旁,“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对我就是非常形象的描述。看到这段话我才明白,对于我个人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阅读什么书刊,而是我是否选择阅读,是否愿意读书。利用去年的暑假,我读了刘波老师的《走进教师阅读》,让我有了不小的触动,按照他所写的,在这么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了解一些新生事物,尤其是像我这种年轻教师,更是需要阅读,因为在这个互联网+义务教育的时代,“一招鲜,吃遍天”早已不复存在。我正处于阅读的“舒适区”,年平均阅读量还没达到国民平均标准,作为教师,这一点确实值得我反思,就像他所提的,很多教师把平时工作忙没有阅读时间当作是最“正当”的理由,在这些老师也包括我看来,我们的确忙的没时间阅读了。在认真拜读了刘波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省。在国家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教师由于自己的职业特点,理应成为全民阅读的领跑者。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谈一谈我粗浅的认识:
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为什么读书
脚步走不到的地方,目光触不到的地方,心灵可以抵达。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刘校长在上周给我们培训时也强调:“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守住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在阅读严重稀缺的当下,这句话既适用于如今的家长,也适用于我们老师。套用韩愈的话来说:爱其生,择书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由此可见,教师就是一种以培养人、教育人为主要工作的职业,传递知识,培养技能,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
吴非老师在他的书里曾写到: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孩子教的不会学习。教师唯有通过读书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和教育境界,更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作为教师,自己的职业角色,决定了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必须具有对阅读的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由此可见,教师心灵的成长与专业提升和读书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积极正向的牵引,能够引领我们在三尺讲台上突破教育瓶颈,捕捉教育智慧,把握成长契机,在阅读与实践的千锤百炼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二、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应该读什么书
刘波老师提出应该首先让老师们跳出舒适区,找到自己的学习区。去读一些看起来比较难啃的专业书。现在市面上出现了许多听书软件,比如近几年很火的“樊登读书会”“逻辑思维”等。这些软件其实是在“替你读书”,而非是你自己感受出原著想表达的感悟。很多人认为听书就是我们在阅读,其实听完后我们就很快会忘记,因为这也是在听别人咀嚼过的内容。读书还是要自己亲自读,不要人云亦云,这样在能够有自己的见解。
其次,确定小目标。目标越小越容易达到,并且越容易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如果将书看成精神食粮,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分类别。知道什么是主食,什么是辅食,什么是零食。刘波老师认为根据看书的目的可以这样分:主食阅读——生存需求的阅读,美食阅读——思想需求的阅读,果蔬阅读——工具需求的阅读,甜食阅读——休闲需求的阅读。读书就像吃饭,首先要吃饱,然后再吃好。
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怎样读
《走进教师阅读》这本书介绍了不少很实用的读书方法。老师要承担大量教学任务,授课和备课让闲暇时间碎片化,因而我们必须要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来阅读。碎片化阅读要围绕着某一个主题进行,这样方能避免碎片化阅读的分散效应影响阅读效果。阅读不能只是一种消遣,更应该是一种成长。教师阅读不能只是读读文字,不求甚解,而应该提取知识,进行思考,提炼智慧。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是精细化阅读的有效方式。做笔记能弥补脑力的不足,帮助记忆,又能积累多样化的素材,发现新问题,锻炼思考能力。平日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便能实现最高的阅读效率。
四、 开卷有益-------读后感悟
(一)阅读生成专业智慧
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因为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老师的知识丰富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我们才能在课堂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精彩纷呈。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学习,教师也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教育是一场智慧的搏击,缺乏智慧的教育是肤浅的,是缺少生命力的。教师智慧的萌芽与成长离不开书籍的滋育。我们专业智慧的成长需要我们与书为友,扎根在实践的土壤中,与各种思想交谈,与教育故事对话,与童心碰撞融合,从而让我们从稚嫩迈入成熟,从青涩走向沉稳。
(二)阅读,为能力提升指引方向
最近我一直在阅读于永正老师的《儿童的语文》,于永正老师用精彩的教学,把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化为一个个让学生难忘的故事、一段段让学生动情的朗读、一次次师生共同演绎的精彩,让语文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的心田,融进他们的童年生活,沉淀为一颗颗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美好生活的种子。我从中得到的启示便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进童心,激起童趣,融入生活。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适合儿童的学习步调,要给学生积累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教育启发对日常教学极为有益,能够帮助我避免教学误区,提高教学效益。比如,课堂上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放缓节奏,配合学生的学习步调,让语文学习真正流淌到学生心中。除此之外,于永正老师强调语文学习重在积累,重在迁移,万事不能要求一步到位,这样的教育耐心和教育智慧让我懂得小学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要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的,否则语文学习势必会被学生厌弃,不能如同骨肉般融入他们成长的灵魂,这样失去活力的语文教育也是无效的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意义不大。这些诚恳有用的教育建议是于永正老师倾尽一生的智慧结晶,对于经验浅显的青年教师来说,我们是很难独自发现这些道理,由此可见,阅读的意义不亚于与生命导师结伴同行,他们将教育的真谛揉碎了给我们看,掰开了给我们说,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中,有效帮助我们披荆斩棘,找到前行的捷径。所以,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也唯有多阅读多借鉴多实践,才能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用心浇灌出智慧的果实。
(三)阅读,为专业成长提供养分
除了广泛阅读,有的放矢,博采众长也是尤为重要的。我们的阅读要巧而精,不能空谈而脱离实践。我们阅读有时候无需整本整本的读完,要像蜜蜂采蜜一般灵巧,如此才能让书本理论贴合教学实际,否则我们很容易变成生搬硬套的搬运工。比如,我们可以从教育心理学书本中找到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宝典,从教学优秀案例中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凭借着多元化的教育经验,我们的专业成长也将会日新月异,细水长流。
以上是我在阅读中领悟的专业提升的方法和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专业成长是一道无止境的阶梯,除了向身边的前辈教师讨教经验,除了和老师们形成成长共同体,阅读无疑是我们专业提升的动力,书中自有金玉良言,书中自有教育真谛,我想,只要热爱阅读,把读书当成呼吸一样自然,我们一定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提升动力和启示。
(四)阅读提升精神境界
教育不止是教书更在于育人,立德树人是为人师者的责任和使命,阅读的过程也是精神洗礼的过程,无论是自身师德师风建设,还是德育方法提炼,我们都可以通过阅读实现。
张同学是我们班级里说话很不标准的学生,他的舌头比正常的短了一块,所以他,发的大多数音都是不准确的,做了两次手术都失败了,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由于自卑,对学习没什么兴趣,他一开口说话总是会招来别人的嘲笑。一年级的时候,他总是独来独往,性格很孤僻,还总爱哭。无意中听到他给他的同桌讲了一个笑话,于是我把他叫到身边让他把刚才的笑话说给我听一次,在我的反复鼓励下,他终于结结巴巴地说完了。我对他说:“你的笑话很好听,明天说给班上的小朋友听听,可以吗?他们也一定很喜欢的。”他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点点头。第二天午讲的时候,在同学们惊讶的眼神中,他满脸通红地走上了讲台说起了那个笑话,效果不是很好,但我带头鼓起了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有进步。并且希望他以后多给我们说一些有趣的故事,这时,教室里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他变得开朗多了。在课堂上也经常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成绩也有所进步(除了英语和语文一切和拼音有关的题)。
(五)阅读,是自我洗礼的过程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深受启迪,名为《幸福力 教师的自我调节》,内容实实在在,易于实践运用。书中强调我们要做一名幸福的老师,如此才能感染学生拥抱幸福的学习生活。那要怎么获得幸福呢?幸福不是来自心灵鸡汤的强制说服,也不是别人一句宽慰的话就能点石成金,在读书过程中我明白,教师的幸福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的,比如我们可以改变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通过自我调节,找到幸福的归路。除此,在读于漪老师的《教师:让青春在讲台闪光》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之魂,人师之德,文人之志。我明白如果草率地将教育归结为一份职业,那教育则丧失了原本繁茂的生命力,如果浮泛地将教育归纳为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堆砌,那教育则失去了创造奇迹的能量。在教育的长河中,我们唯有以理想掌舵,以德行开路,才能不偏离航线,葆有一颗永不退色的育人心。在阅读中通过文字的洗礼,我能够由心而发地以全新的认知感受教育,体验教育生活。如果说以前的教育生活略显浮躁,那么现在,我的教学生活是踏实稳重的,把每天投入在教学研究中,把每一刻融入在花海之中,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幸福力托起每一天的教学生活,这是书中的精神境界,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和归宿。
(六)阅读,是教育方法的修炼
除了自我修养的塑造,通过阅读我也明白了德育的关键,育人先育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我们想要塑造心灵,首先要理解心灵。在阅读《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时,我就从中找到了德育的契机和方法。
在此我想分享一个教育故事,我们班里有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小Y,这孩子在课堂上特别爱接话,有时候引得学生们哈哈大笑,要么就惹得老师们不得不打断教学,维持课堂纪律。对于他我头疼不已,因为每次课下教导小Y时,他都是一副乖巧的样子,并诚恳表示一定改正,可一到上课又“原形毕露”。很多时候我都对他没办法,但是如果不是从表及里看透他的内心,我想我依然很难找到教育的关键。后来我经常对他进行电话家访,才知道,平常爸爸妈妈对他的关心较少,晚上放学和周末,他总是一个人在家,有一次他自己在家拿胶枪把自己脸烫坏了,因为他渴望爸爸妈妈能多关注他,就是这样的心理,让他总是在学校用上课接话和同学打闹的方法引起关注。回想起他的问题,不得不承认,童心童行如同一幅蜿蜒绵长的风景油画有待细品。倘若我只是以“头疼医头”的教育角度强行纠正他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而不细究行为背后的心理,也许我不仅失去了播撒阳光的时机,而且会因为“不对症”的引导方法让他心生排斥。正如书中的理论指向,孩子是需要陪伴的,孩子的精神依赖需要我们的积极回应,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陪伴,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失去健康成长的环境。除此之外,很多孩子的行为虽然是无意识行为,但也并非偶然,它源自于生活中某些事件的深刻影响,我们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否则这种消极影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尤为不利。他的调皮捣蛋行为和书中的文字两相照应,孩子渴望得到妈妈的关注和积极回应,让他无休止的破坏课堂纪律,想到这里,我又不禁感慨,孩子的内心是透明单纯的,同时也是曲折深邃的,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把童心当成课题去认真学习,在阅读学习中丰富自己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住儿童心灵的本质,让德育教育随风而至,润物无痕。
在以上举案说法的教学经验分享中,我侧重于强调书籍带来的智慧和力量,是因为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资历尚浅,阅历有限,只有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才能一览众山小。除了深入我们自身的教学生活中,也只有以丰富的经验充实自己,才能逐步走出独具自我特色的教育之路。当然,学而不思则罔,作为教师,我们要阅读,也要实践与思考,因为脱离一线教学的教育理论必然是空谈。在教学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也应及时以教育理论做指导,能有效帮助我们拨云见月,突破现状,而不是一错到底,误人子弟。
有人说:“丑小鸭怎么知道自己变成白天鹅了呢? 因为清澈的湖面照出它的样子!”多有意思啊,教师就应该是清澈的湖面,能映照出天鹅美好的样子,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清澈的湖面,带着对每个生命的热情与喜爱,带着对每个生命的热情与呵护,去映照出这些美好的生命长成的各种各样的姿态,让自己的湖面因此而生动。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幼苗需要阳光甘泉才能茁壮成长;而为人师者,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则需时常以书明智,方能不断完善自己。现在,我自己能够在闲暇的教学时光中小读片刻,静心思考,也许当下阅读的内容并不能为当下所用,但是日积月累的智慧和方法势必会给我们开拓一条明媚的教育之路。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如果你想变得美好,那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金钱,但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把读书当成习惯,在阅读中打开心结,在阅读中修炼能力,在阅读中找寻更好的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力量,这种力量正隐藏在书本中,有待我们自己去探索和挖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