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7年12月14日,台湾媒体报道,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一位文坛巨匠逝去,不免令人伤感。
http://p3.pstatp.com/large/4e6600044bd1e7b04406愿乡愁不再" />
如今是娱乐至上的时代,人们更喜欢明星、八卦,但余光中这个名字却依然广为人知,那一首《乡愁》大概是很多人童年时代都不可避免的记忆: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http://p3.pstatp.com/large/4e6400045a64c8252207愿乡愁不再" />
一生漂泊
余光中先生1928年出生于南京,一生中的多数时间都在漂泊,9岁时因战乱逃离故乡,在母亲的带领下来到常州,后又辗转于重庆。1947年考入金陵大学外文系,却又因为战争辗转南下,随父母迁往香港,又在1950年渡海赴台。数次背井离乡让余光中一直有一种漂泊的孤独感,所以在21岁时,他就在台湾写下了《乡愁》,其中浓重的情感总是让人误以为他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此之后,余光中先生又先后到美国求学,香港任教,最终在1985年返回台湾定居。所以余光中的诗文主题,多离不开“乡愁”、“孤独”。
文学成就
余光中先生一生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领域都有颇多建树,他自己也将其称之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余光中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于是将自己的笔触转回故乡,写下了诸多有关乡愁的诗文,这也成为后来人们对余光中先生最普遍的印象。
http://p1.pstatp.com/large/4e65000454065701532d愿乡愁不再" />
余光中先生在文学界享有盛誉,曾获得过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也曾多次赴大陆以及欧美参加文学会议和讲学。文坛大师梁秋实曾经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他的名字已经显目的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愿大师一路走好,再无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