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封建社会,出身贫民家庭的人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过去的科举考试难度相当大,而且过程很漫长,大批大批的人折在了上面,其中就包括今天的主人公徐寿。
http://jiemi.att.hudong.com/upload/images/article/8d/65/0bd15b1e64ce706d29adc919da06_01_640.png曾经连科举最基本的童生考试都没过" />
徐寿1818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和两个妹妹拉扯大。徐寿想要改变家庭困境,所以他一边务农一边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徐寿第一次参加科举连最基本的童生考试都没过,也就是连秀才都没考中。徐寿回头一想,即使考中了也不能解决家里的生计问题,还不如做一些实际的事情。
从此之后,徐寿放弃研究八股文,把自己的精力放到了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矿学等专业领域,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的科技典籍,对于明末清初从欧洲翻译过来的西方科技著作也认真加以研究。在八股文风盛行的那个时代,徐寿是第一批研究现代科学的人。1853年,徐寿、华蘅芳结伴同往上海探求新的知识,结识了当时在西学和数学上已颇有名气的李善兰。这次接触让徐寿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他就掌握了近代的许多物理知识。1856年,一次巧然的机会,徐寿接触到了化学,他又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把钻研物理的精神延续到了化学上,凭借自己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徐寿成为远近闻名的近代科学知识学者。
http://jiemi.att.hudong.com/upload/images/article/00/05/3f0fab67bcd77a00d4a6a63245d1_01_640.jpg曾经连科举最基本的童生考试都没过"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倡导下,清政府开始兴办洋务运动。虽然说要办洋务,但是当时国内对西方科技了解的人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博学多才的徐寿引起了洋务派的重视,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都很赏识他,力邀他协助洋务运动的开展。1862年3月,徐寿和华蘅芳进入了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工作,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两人凭借一张蒸汽机略图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蒸汽机试制成功后,他们又着手试制蒸汽船。1866年4月,在徐寿、华蘅芳主持下,南京金陵机器制造局制造出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蒸汽动力船一一"黄鹄"号。此次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国内的军工制造业,1866年底,徐寿被李鸿章、曾国藩调到江南制造总局从事更大规模的军舰建造工作。在江南制造总局,徐寿、徐建寅父子和华蘅芳等人陆续设计和制造了 "惠吉"、"操江"、"测海"、"澄庆"、"驭远"等舰船,从而开创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新局面。
http://jiemi.att.hudong.com/upload/images/article/5b/ae/5dd1e813a494178cc2012737e1b8_01_640.jpg曾经连科举最基本的童生考试都没过" />
徐寿在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作不仅限于此,1868年,徐寿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专门设立了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化学、蒸汽机方面的书籍。他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翻译了《化学鉴原》等书,系统地介绍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在翻译中,他发明了音译的命名方法,首创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这些元素名称大部分沿用至今,也就是说现代人们背诵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很多都是徐寿翻译过来的。
为了造就科技人才,徐寿与英国人傅兰雅于1874年在上海创造了我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在徐寿晚年期间,他仍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译书、科学教育及科学宣传普及事业上。1884年病逝在自己创办的书院里,享年67岁。
http://jiemi.att.hudong.com/upload/images/article/18/e1/adbeebfd86349f71b06f0cfd25d7_01_640.jpg曾经连科举最基本的童生考试都没过" />
(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百科解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