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音乐余叔岩中国酸菜鱼京剧 |
分类: 方遒挥斥文字扬 |
艺术这种东西是需要用一生去追求的,人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不断提升过程。人的出身、受教育程度、自身领悟能力不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也就不同。比如有的人把东北地区流行的一种一男一女在台上插荤科打荤诨的东西当成艺术,而有的人就对它嗤之以鼻。所以说虽然《辞海》上对“艺术”有标准定义:“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但不同的人对艺术有各自不同的定位,这取决于各自的审美层次。比如上述提到的那种东北流行的舞台表演,我看过,也乐过,但不觉得它是美的,所以个人认为那不是艺术。这种东西唯一能让我觉得与艺术沾边的就是它的唱词也需要合辙押韵,这和中国古诗词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过,我还是不愿意多看这种东西一是因为我对它确实没兴趣;二是因为生怕看多了,再读中国古诗词的话会读出东北这种舞台表演的味。
对于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我最近想得比较多,这要感谢我的朋友乌龙。他最近喜欢上歌剧,得以跳出以前京剧的苑囿,从另外一个领域去看待以前他所喜欢的京剧,自然感悟更多些。通过对比他感到京剧的悲哀,并对我说了他认为的一些京剧较之歌剧的悲哀之处。艺术对比这是一门专门学问,我当然不敢擅自涉猎,遑论发表意见,但既然乌龙愿意探讨我自然也要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对他说:“我认为京剧除了你所说的种种不足之外还有一个悲哀之处,即学习流派,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个性禁锢。京剧流派因以角儿为标志不同于西方的音乐流派,因此近几十年来在表演和演唱上没有再出现真正的艺术大师。也正因为京剧以角为核心,艺术大师的不能再生,使得京剧整个剧种逐步走向没落。”恰好乌龙也对这个问题想了很久,他也认为京剧的传承和弘扬囿于个人的崇拜的禁锢是一种悲哀,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的传统文化竟会如此狭隘?”其实答案我认为正在于“历史悠久”这四个字上。历史的悠久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过于丰厚,因此丰厚的积淀成了巨大的包袱,沉重得使背负者举步维艰。后学者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足以产生望而生畏之感,自是不敢跨域雷池一步。从艺者如此,欣赏者何尝不是如此呢。我问乌龙:“我们一直在谈论余叔岩如何如何好,的确余叔岩是好。但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下禁锢了自己呢?”对此,乌龙没有进行正面的回答:“所以我还是庆幸我是个热爱多种艺术形式的人。京剧的美令人绝望,它的从业者和爱好者们已经完全被这种不可超越甚至不可企及的心理暗示深深影响,爱它,爱得太凄凉绝望了。这种感觉让我不爽,也正因此我才容易被其他艺术形式感动。”乌龙的话是对的,我现在对京剧还没有爱到凄凉绝望的境界,到了那种境界我想我会和他一样被其他艺术形式所诱惑的。
为了赶上乌龙的艺术欣赏境界,我最近一直在狂听余叔岩,以前听余叔岩只是作为欣赏而已,现在听是为了要追求余叔岩所能展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这就需要从技术层面去仔细地听了,于是在车上,在家里我一遍一遍地听,听了200多遍,直到昨天把自己听得已感到快要绝望的地步。这时,我告诉乌龙现在自己处于这种濒临绝望的状态,乌龙说他觉得京剧推崇的美太清癯幽远,音乐应该给人温暖、安慰、光明和力量,而他觉不出京剧能够给予他这些,也许是因为过于沉醉于探讨它的技巧而迷失了作为音乐艺术的美。关于他提出的这个论题,我有一些自己的经验,这个经验不是从我的艺术活动中来,而是从我的物质生活中来,这就是吃。三年前我很喜欢吃一种叫做酸菜鱼的菜,于是每一次下饭馆必点,后来干脆买料在家调和鼎鼐烹制这道美食。在开始的两个月中吃这道菜是还是有滋有味地品,后来的两个月就是填肚子了,直到一看到酸菜鱼就干呕,甚至到了连带有“酸菜鱼”这样的文字都看不得的地步,这说明我吃这道曾经的美食吃伤了。缓了一阵以后,再看到酸菜鱼我是毫无反应了,吃也能吃,就是到了嘴里后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了。从喜欢吃到没感觉也就是一年的时间,估计这期间吃了100来次吧。吃和艺术欣赏同理我认为,比如看一场歌舞剧的演出吧,第一阶段你欣赏了美妙的舞姿悦耳的音乐,第二阶段你看到了位移听到了响动,第三阶段你根本就不会知道在台底下坐着干什么呢。由此三个欣赏阶段(我们暂时称为欣赏吧,其实第二、第三阶段根本就不是欣赏了)来推之你的艺术评判阶段,在第一阶段你对艺术的评判是在审美层次的,即美或不美;第二阶段你的评判是在技术层次的,即好或不好;第三阶段你根本对这种艺术形式失去了评判能力,无论从审美层次还是技术层次。我认为对于京剧的鉴赏乌龙已经达到了第三层次,所以他现在需要另一种艺术形式来重新唤起对美的追求,歌剧不幸成为他的下一个丧失评判能力的目标,虽然现在歌剧还能取悦于他的审美需求。
乌龙现在不承认有这三个层次,他说他要做到无论在哪个层次都能够保持对于美的欣赏能力,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规律嘛!他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还没有吃过100多遍酸菜鱼,所以我的目标是争取让他在一段集中的时间之内吃100次酸菜鱼,他就会明白艺术欣赏的“三段论”了。如果他非不承认在这方面艺术和食物有相通之处,我就会用“食粮论”来说服他:艺术是精神食粮,酸菜鱼是物质食粮,都是食粮自然是相通的嘛。
对于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我最近想得比较多,这要感谢我的朋友乌龙。他最近喜欢上歌剧,得以跳出以前京剧的苑囿,从另外一个领域去看待以前他所喜欢的京剧,自然感悟更多些。通过对比他感到京剧的悲哀,并对我说了他认为的一些京剧较之歌剧的悲哀之处。艺术对比这是一门专门学问,我当然不敢擅自涉猎,遑论发表意见,但既然乌龙愿意探讨我自然也要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对他说:“我认为京剧除了你所说的种种不足之外还有一个悲哀之处,即学习流派,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个性禁锢。京剧流派因以角儿为标志不同于西方的音乐流派,因此近几十年来在表演和演唱上没有再出现真正的艺术大师。也正因为京剧以角为核心,艺术大师的不能再生,使得京剧整个剧种逐步走向没落。”恰好乌龙也对这个问题想了很久,他也认为京剧的传承和弘扬囿于个人的崇拜的禁锢是一种悲哀,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的传统文化竟会如此狭隘?”其实答案我认为正在于“历史悠久”这四个字上。历史的悠久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过于丰厚,因此丰厚的积淀成了巨大的包袱,沉重得使背负者举步维艰。后学者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足以产生望而生畏之感,自是不敢跨域雷池一步。从艺者如此,欣赏者何尝不是如此呢。我问乌龙:“我们一直在谈论余叔岩如何如何好,的确余叔岩是好。但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下禁锢了自己呢?”对此,乌龙没有进行正面的回答:“所以我还是庆幸我是个热爱多种艺术形式的人。京剧的美令人绝望,它的从业者和爱好者们已经完全被这种不可超越甚至不可企及的心理暗示深深影响,爱它,爱得太凄凉绝望了。这种感觉让我不爽,也正因此我才容易被其他艺术形式感动。”乌龙的话是对的,我现在对京剧还没有爱到凄凉绝望的境界,到了那种境界我想我会和他一样被其他艺术形式所诱惑的。
为了赶上乌龙的艺术欣赏境界,我最近一直在狂听余叔岩,以前听余叔岩只是作为欣赏而已,现在听是为了要追求余叔岩所能展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这就需要从技术层面去仔细地听了,于是在车上,在家里我一遍一遍地听,听了200多遍,直到昨天把自己听得已感到快要绝望的地步。这时,我告诉乌龙现在自己处于这种濒临绝望的状态,乌龙说他觉得京剧推崇的美太清癯幽远,音乐应该给人温暖、安慰、光明和力量,而他觉不出京剧能够给予他这些,也许是因为过于沉醉于探讨它的技巧而迷失了作为音乐艺术的美。关于他提出的这个论题,我有一些自己的经验,这个经验不是从我的艺术活动中来,而是从我的物质生活中来,这就是吃。三年前我很喜欢吃一种叫做酸菜鱼的菜,于是每一次下饭馆必点,后来干脆买料在家调和鼎鼐烹制这道美食。在开始的两个月中吃这道菜是还是有滋有味地品,后来的两个月就是填肚子了,直到一看到酸菜鱼就干呕,甚至到了连带有“酸菜鱼”这样的文字都看不得的地步,这说明我吃这道曾经的美食吃伤了。缓了一阵以后,再看到酸菜鱼我是毫无反应了,吃也能吃,就是到了嘴里后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了。从喜欢吃到没感觉也就是一年的时间,估计这期间吃了100来次吧。吃和艺术欣赏同理我认为,比如看一场歌舞剧的演出吧,第一阶段你欣赏了美妙的舞姿悦耳的音乐,第二阶段你看到了位移听到了响动,第三阶段你根本就不会知道在台底下坐着干什么呢。由此三个欣赏阶段(我们暂时称为欣赏吧,其实第二、第三阶段根本就不是欣赏了)来推之你的艺术评判阶段,在第一阶段你对艺术的评判是在审美层次的,即美或不美;第二阶段你的评判是在技术层次的,即好或不好;第三阶段你根本对这种艺术形式失去了评判能力,无论从审美层次还是技术层次。我认为对于京剧的鉴赏乌龙已经达到了第三层次,所以他现在需要另一种艺术形式来重新唤起对美的追求,歌剧不幸成为他的下一个丧失评判能力的目标,虽然现在歌剧还能取悦于他的审美需求。
乌龙现在不承认有这三个层次,他说他要做到无论在哪个层次都能够保持对于美的欣赏能力,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规律嘛!他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还没有吃过100多遍酸菜鱼,所以我的目标是争取让他在一段集中的时间之内吃100次酸菜鱼,他就会明白艺术欣赏的“三段论”了。如果他非不承认在这方面艺术和食物有相通之处,我就会用“食粮论”来说服他:艺术是精神食粮,酸菜鱼是物质食粮,都是食粮自然是相通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