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说新语》十大酒客之孔融

(2008-09-08 17:51:00)
标签:

杂谈

    《世说新语》记述了东汉至刘宋三百年间的文人名士及政府权要在特定情况下的逸闻轶事和言辞隽语,对当时世族阶级的生活、思想、风尚、社交各方面的状况都广泛涉及,因此被鲁迅称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1]。该书由南朝刘义庆及其门人搜集整理而成,是笔记小说的先驱和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者。全书按人品行为分三十六门,只一两个镜头简洁地表现人物的品貌精神和内在人格。

魏晋文人的饮酒行为一向被作为魏晋风度的典型特征之一,这部“名士教科书”的《世说新语》中,与酒有关的小故事有一百余则,占了近十分之一。为数众多、形态各异的酒客形象也塑造得格外鲜明生动。在《世说新语》中虽同为好酒之客,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性格的人跟酒的关系亦不同,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也不同。本文就《世说新语》中文人与酒的故事并参阅同时期其他文献记载对不同的酒客形象略作分析。

统计《世说新语》中一百余则酒故事,可归纳出十大酒客:

1、为酒正名的孔融孔文举;

2、饮酒避祸的阮籍阮嗣宗;

3、嗜酒如命的刘伶刘伯伦;

4、有饮无类的刘昶刘公荣;

5、三日不醒的周顗周伯仁;

6、醉酒高阳的山简山季伦;

7、乐酒轻名的张翰张季鹰;

8、酒接形神的王忱王佛大;

9、疯狂酒颠的阮咸阮仲容;

10贪酒嗜蟹的毕卓毕茂世

1、孔融——为酒正名的人

孔融(153208),字文举,东汉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曾任北海相,称“孔北海”。后入朝拜太中大夫。性宽容好士,宾客盈门。他名重天下而常讥曹操,终为操所杀。

《世说新语》(含刘孝标注)中涉及到孔融的不多,共有七条,其中只有一条写他五岁的儿子从其床头偷酒喝的故事[2],可从侧面反映出这位父亲的嗜酒程度。但从其他文献记载及其传世著作中可知其好酒,并以他的资格、地位和气度,以他对禁酒问题反应程度之激烈,将其列为《世说新语》十大酒鬼之首当之无愧。

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家学渊源,为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而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誉其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俦也”(《典论·论文》)。

东汉末年,因为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地大都荒芜,人民生活没有保障。曹操作为政客,他明白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于是就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十分果断地颁布了一道禁酒令,因为酒是由粮食做的,禁酒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紧张。但曹操一边禁酒,一边自己又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本人亦是酒中豪客,他的政策和自己行为的矛盾当然躲不过世人的耳目,因此他的禁酒令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尤其是平常就看不惯他的人,其中以孔融为代表。

孔融也是一位高阳酒徒,是把高朋满座、日饮千杯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的。而曹操的禁酒令就直接威胁到了他的生活理想,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反对曹操的禁令。为此他先后写了两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以调侃不恭的笔调,对曹操的禁酒令发出责难。

在前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中,他历数古代哲王圣贤、文臣武将因酒成事,建立功业的故事,说明饮酒在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中的正面作用,从而说明“酒之为德久矣”,“酒何负于治哉”的道理。尤其是他第一次对历代文人心目中的人格偶像屈原进行了调侃和揶揄:“故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屈原不哺糟啜醴,取困于楚。”第二篇上书更是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曹操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反唇相讥道:如果因为什么亡国就禁什么的话,那么徐偃王因为仁义而亡国,你为什么不禁仁义?燕哙因为谦让而失社稷,你为什么不禁谦让?鲁国因为尚儒而受毁损,你为什么不禁文学?夏、商因为女人而失天下,你为什么不禁婚姻?临了干脆一针见血地揭出曹操的老底: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

孔融在文中反对禁酒未免有些强词夺理,这或许就是曹丕批评他“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的原因吧。其实他本意也未必就是要维护饮酒的礼教意义,也并非要认真地以此彰扬饮酒的兴亡作用。上书责难禁酒,恐怕原因有三:一来出于文人意气,为酒徒们的狂饮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此要求还广大士人以痛快饮酒及时行乐的自由,而不是让禁别人酒的人自己去用杜康解忧;二来由于他性格耿介豪纵,又素来对曹操不满,对其政策措施多所嘲弄讽喻,此次也不例外。三来也因其太过聪明,未免持才傲物,口无遮拦,有逞强示才之嫌。

孔融的聪明机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崭露头角,孔融让梨的故事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了,那是发生在他四岁时的事情。《世说新语·言语》还记录了一则发生在他十岁时的事: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说的是在他十岁那年,孔融跟着父亲到洛阳去会见一个很有名的士人大官李元礼。他很有学问,很多读书人都想拜会他。但是,来者太多,应接不暇,李元礼因此决定只接见亲戚朋友。孔融来到李府门前,告诉守门人说:他和父亲是李府主人的亲戚。守门人就带他们去见主人。李元礼当然想要知道和他们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大方地解释说:我的祖先孔子曾经向你的祖先老子(老子原名李耳)请教过礼节。你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是世交了。李元礼和他的宾客听了孔融的推理,对他的聪明机智都赞不绝口。不过,一个宾客陈韪却讥讽地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以后未必会出色。孔融立刻反驳说: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陈韪被他一驳,羞得满脸通红,半天也说不出话来。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的聪明机智,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比较会讽刺挖苦别人,这是他的性格。

孔融依仗自己的聪明,在说话上口无遮拦,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从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即使对方是权倾天下的曹操。曹操打败袁绍后,把袁绍的儿媳甄氏赏给了曹丕。孔融就上书曹操说:“从前,武王伐纣,将纣王爱妾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颇有胸襟,可喜可贺!”曹操还以为说的是好话,就很高兴,回到许昌就追问孔融典出何处?孔融却慢悠悠地回答:“啊,是我想出来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杀死美人,把妲己赐给兄弟,正可满足怜香惜玉之心和顾念同胞亲情之意,岂不是两全其美吗?”[3]曹操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们父子,心中暗暗怀恨。

孔融聪明却不懂得或者说是不屑于掩饰他的聪明。过于张扬的性格注定了他日后悲惨的命运。曹操忌惮孔融的才子大名,一再强忍愤怒,没有立即杀他。御史大夫郗虑出来上奏朝廷:以法免去孔融的官。可他却满不在乎,“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爱才乐酒,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那边禁酒,他被处罚还天天聚众饮酒作乐。曹操能不对他出离愤怒吗?

孔融对汉室忠心耿耿,他针对曹操的“奉天子以从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这明摆着就是要曹操还政于汉献帝!曹操对孔融这个不识时务的政敌,再也忍无可忍。最终寻找很多莫须有的罪状,将其杀害。孔融被杀的罪状如下:一、在北海郡时,看到天下大乱,召集队伍,想夺刘家天下,自己做皇帝。(这完全是莫须有的)。二、对孙权的使者毁谤“朝廷”。三、在朝里,不守礼节,常常不戴帽子走进宫廷。四、和祢衡互相标榜。五、不孝。真是耐人寻味,被孔融用来反对禁酒的礼教,最终成为曹操用来杀死自己的理由。对于自己真正的死因,孔融在他的《临终诗》中表达的很清楚:“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孔融虽然因酒被杀了,但他的死却让人们看清了曹操禁酒的真实目的,他们越发毫无顾忌地去饮酒,去及时行乐了。 


注释:

[1]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 《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此则与本篇第十二则钟毓、钟会事类同,疑为一事而传闻相异。《世说新语》既将二事同列,不管孰真孰假,当俱有所依凭。

[3] 《世说新语·惑溺》第一则:“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五官将纳熙妻也,孔融与太祖书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太祖以融博学,真谓书传所记。后见融问之,对曰:‘以今度古,想其然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