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钧:领导换车与N抬大轿

(2013-06-27 07:04:38)
标签:

封建王朝

万元

唐钧

官本位

巡抚

分类: 诤论·社会观察
   那天见到媒体报道:“消息称上千辆红旗车入库北京,为部长换车备驾”。于是便信手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了一段观感:“这是节约吗?其实,应该是部长的车到该换的时候就换‘红旗’。想当年,用‘四个圈’换奔驰,坊间传说,换下的奔驰都给部长太太享用了,不知是否属实。最好不要发生这样的事情。”
  后来,有记者采访我,我仍然按照以上所说的思维逻辑谈了我的看法。采访完后,和记者聊天,这才发现我的逻辑有点OUT了。因为我居然忘了一个很重要的官场潜规则,这就是:部长都换了国产的红旗车了,你还敢坐奥迪?更遑论奔驰。于是乎,换车成了考验大大小小领导们政治觉悟的“硬杠杠”,若不“懂事”,必被“查水表”,继而拿下。
  这种座驾排列档次的潜规则,使我想到古时的“官轿”以及与其相关的等级制度。官场上轿子的规格,最主要是体现在几个人抬,有“四人抬”、“八人抬”、“十六人抬”……这当然与官僚们出行时的排场派头相关。在网上查询,发现原先与坐轿相关的制度也并不严密。譬如唐代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上,唐太宗端坐在一乘两个宫女扛抬的“步辇”上,四角还有宫女扶持,仅此而已。但到了明清之时,情况就大大的不一样了。譬如,清朝有规定,凡京官三品以上,在京可乘坐“四人轿”,出京则乘坐“八人轿”;京外各省的总督、巡抚,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可乘坐“八人轿”,等等。至于皇亲国戚所乘之轿,则有多至十数人乃至数十人抬的。乘轿的规定,显示了封建王朝等级制度的森严。
  到了现代,官轿仍然是官轿,不过是把轿夫扛抬变成了车轮滚滚。但是,封建等级制度也随着“官本位”的沿用而流传至今。当然,以往的排场派头是以轿夫的人数决定,而现在的轿车却不能以轮子多少来决定,否则,高官都得去坐拉集装箱的N轮大卡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员的身价与轿车的市场价格是互动的,前者的选择可以拉动后者的价格,而后者的被选择也能坐实前者的地位。一辆“四个圈”的领导用车(A6L、Q5),2.0L—28万元、2.5L—38万元、3.0L—45万元;而红旗的领导用车(H7)共有3.0L和2.0T两个排量5款车型,价格区间从29.98万元至47.98万元。如此看来,这两个牌子的轿车在价格上应该不分上下。所以,有些媒体将此与“三公消费整治、规范公务用车”相联系,甚至说成“公车改革一面旗”,难道不感到牵强附会?甚至有点马屁轰轰。
  如果说,要支持国产品牌,这当然很有说服力,也很吸引眼球。但是,一但“换车运动”在神州大地热火朝天地推展开来,至少各单位今年春节不吃年夜饭、不开团拜会节省下来的那点钱是要泡汤了。所以,理性的做法恐怕还是当换则换,切忌“一刀切”。
  采访的记者问我,领导用国产品牌,能否激起公众买国产车的热情。如果领导换车能够起到这样的广告效应,那当然很好。但是,如今公众的消费行为恐怕已经很成熟、很理性了。优质、安全、省油……可能是买车人的首要选项。要让公众跟风领导,怕是一厢情愿的成分更多。
  至于前面所说的潜规则,以上面发文来提升红旗车的档次,在官场上绝对是行得通的。因为现在的官轿的排场派头,毕竟已经不是一望便知的N人扛抬,也不是比的轮子多少。至于内在质量,只要不掺“三聚腈胺”就行了。呵呵,说错了,汽车喝的是汽油,不是牛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