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包容性增长唐钧杂谈 |
分类: 诤说·社会服务 |
“包容性增长”译自一个英语复合名词“Inclusive
在复合名词中作为定语的“Inclusive”,其本意是“包括”,一般会引申为“包容”,于是就有了“兼容并蓄”或“兼容并包”的涵义;再进一步则会引申为“融合”。与“Inclusive”同一词根的名词是“Inclusion”,当其与“Social”搭配成复合名词时,就成了社会学的一个常用的概念,一般译为“社会包容”或“社会融合”。亚行采用的“Inclusive
在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的概念体系中,“社会包容”的反义词是“社会排斥(Social
我们现在讲“社会包容”或者“社会融合”,就是要消除任何形式的“社会排斥”,将所有的人包容到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且在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中,消除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裂隙,使所有的社会成员,包括男性和女性,老年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健康人和病人、残疾人,富裕阶层、中间阶层、劳动阶层和社会底层,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都能够无障碍地融为一体。
在当今世界上,当“增长”一词被赋予新的更为积极的涵义以重整旗鼓时,为了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增长”和“经济增长”相区别,亚行将“社会包容”作为定语,对重生的“增长”的概念加以说明和限定,于是就构成了“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
“包容性增长”和中国近年来提出的“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等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一脉相通的,都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然而,知易行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已经习惯了以GDP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而且也已经形成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我们虽有反思,想要刹车再转向,但传统模式的惯性不减。何况迄今为止,我们的很多政策仍然是在“以GDP为中心”时期形成的,与“包容性增长”实际上格格不入。要越过这些障碍,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