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4-08-09 10:16:4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
谈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湖北长阳大堰文曲星希望小学/马凤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因为这样显得特别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生活处处皆语文,身边处处是资源。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发现、留心搜集,就能挖掘、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

总以为教参、教材、教案、挂图、磁带、多媒体、生字卡片等才是教学资源,殊不知还有许多无形的、有形的材料均可作为教学资源。教师富有魅力的人格、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笑一颦、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的举手投足、心灵日记、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评价等都可以作为教学中的资源。此外,大自然中的鸟虫鱼兽、花草树木、秀丽的山川、大江大河、农田庄稼、文人故事、名言俗语、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等皆可以合理运用到教学之中。如此众多的教学资源,该如何运用于教学之中呢?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切合教学所需,合理利用,切忌滥用。

一、抓住教材、教参资源,有效地开发与利用

教材、教参、教案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资源,垂手可得。教材文本本身就是很好的资源,优美的语言文字、构思精巧的篇章、终身受益的良好品质,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课堂上,教师要抓住这些资源,合理地利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单元有单元导读,精读课课后有“思考与练习”,略读课课前有“阅读提示”,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中有“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宽带网”、“展示台”等内容。其中,有很多内容就是引导我们如何开发与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老师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例如在教《找春天》一课时,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周围环境,让学生去找春天,在大自然中真真切切地感受春天,发现春天的特征,亲身体验春天美丽的喜悦,同时也增长了见识。然后,把春天“请进”班级里:如画春天(布置画展),讲台放上桃花、插上杏花,班队课朗诵春天的诗、唱唱春天的歌。通过一系列综合活动,让学生走出教材,补充教材,超出教材,使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创造力和表达力都得到了提高。再如,学了《称象》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当时条件下还可以用哪些办法称象。学生查找了大量科学知识,最后创造性地提出用杠杆称象,用跷跷板称象,用绳索悬于巨梁,一边笼中吊大象,一边笼中装石头,直到两边高度相当等办法。从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被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拓宽。如第八册《桂林山水》一文,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整篇文章是琅琅上口、节奏明快、文采飞扬,实乃美文一篇。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资源,课堂上反复读文本,特别是描写山与水的相关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琢磨、朗读,读出特色、读出美感,从而提高朗读能力,也可以从中领悟到祖国山河的自然美,激发起一种民族自豪感。再如《尊严》、《中彩那天》等课文,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拥有尊严的良好资源,上课时教师要恰当引导;《猫》一文,结构明晰,中心句突出,是训练学生写作文的好素材。有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增补一些相关内容,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理解。

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学习,可从作品时代背景,即日军侵华战争,联想到现在的一大世界主题----和平,于是可以补充这方面的材料,像《寂静的车厢》《儿童和平条约》《希望世界和平》等等,从而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所歌诵的英雄的同时,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从而认识到和平的可贵。又如《私塾先生》一文,可从了解私塾方面拓展,补充文章有《书塾与学堂》,让学生对私塾的概念有个较清晰的认识,而从“先生”入手,可补充《说书人》、《我最好的老师》、《我的老师》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尊敬师长是一种美德,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自觉地做到这一点。

此外,教材中的古诗词、日积月累等都是丰富学生积累的良好资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背诵、积累。特别是名言、诗文、警句、谚语、格言、佳句(即含有对比、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内容健康的句子)、鲜活生动的口语、典型的人和事、精辟而独到的见解、精彩的描绘片断、颇具特色的顺口溜等。我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知识面狭窄,加上生活在农村,信息较为闭塞,所以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知识日益丰富起来。

语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它除了生活的积累外,还有阅读的积累。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准备一个本子摘录好词好句好段或写下自己的感悟,教会学生摘录。让学生设置采蜜本,每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之后引导学生对其中精彩的语句,语段进行品析鉴赏,让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让他们摘录到笔记本上,并学着教师指导的方法,在课外读物中进行摘录。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本子里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好词好句,有精彩片断,还有诗歌、谚语、春联,甚至还有剪报贴报,有他们自己画的图画等等。我们还和其他学科很好配合指导学生办剪贴报,如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之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张剪贴报,以加深学生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学生的知识和信息得到贮存,并能在写作等实践活动中及时提取,学以致用,起到厚积薄发之功效。

教材是良好的教学资源,教参、教案是一种辅助资源,教学中要注重参考、有效地使用。

二、抓住挂图、磁带、多媒体等远程教育资源,巧妙地开发与利用

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大知识时代。网络是丰富的信息库,巨大的资源宝库,我们的语文学习应充分利用网络,形成网络资源共享。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条件把网络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即使有也是把信息的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低,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不高。而今网络技术走进课堂,走入语文教学,我们有必要让网络技术与课堂语文教学融合,弥补以前的不足。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包括:(1)媒体素材:包括文本素材,图象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2)题库:按一定学科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试题的集合和相应的统计分析工具;(3)网络课件库:按一定知识点组织起来的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有利与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扩展学生兴趣的参考资料或适于网络运行的课件;(4)网络课程库:按学科课程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涵盖学科课程内容领域的,能自成体系的教学软件。

教学挂图、朗读磁带、课堂实录光盘等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资源,如能巧妙地利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可以首先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说话,训练说话、思维能力。有学生说“图上有山有水,多美”、有的说“我也想乘船到这个江面上去玩一玩”、还有的说“真是人间仙境啊”……种种说法合乎情理,主要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接下来的学习之中,无疑起到很大作用。“美文朗读”环节中,我先示范,而后又播放朗读磁带,让学生受到感染,再放手训练学生的朗读,看学生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傻样儿,我深深感到他们理解了课文,进入了文本。

再说合理使用教学光盘,也能收到很大实效。教师根据需要,选择光盘中的时间段,适时引导学生。可以用光盘中学生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引发学生的联想、思考,实施师生与光盘中师生的互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当然使用教学光盘资源时,教师要反复浏览光盘内容,掌握脉络,记录好所需要的时间点,以便于教学时的操作。农村学校上课时巧妙穿插使用教学光盘,可令孩子们耳目一新,也能激发兴趣、开拓视野。

但是,知识和技能绝不是仅仅通过观看教学光盘就能掌握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亲身的体验。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光盘中所设置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光盘中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安排学生的座位,根据本班实际把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是2人一组或3人一组,每个小组都应包括各种层次的学生。教学光盘的教学要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选择播放时机,暂停播放方案,比如当电视画面中的教师布置了活动任务,讲清了活动要求之后,一般来说就可以暂停播放教学光盘,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了。要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作出及时的评价,通过语言和形体动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引导。在组织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一道参加活动,特别要给予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必要的关心和及时的指导。

由于教学资源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使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会出现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老师一定要熟练地掌握,合理地利用。

三、抓住生活、身边、自然的资源,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类资源外,还有一类就是生活中、自然中、身边的资源,这是随手可得、活生生的资源。只要能取舍恰当、创造性地使用于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事情发生,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似平常,看似普通,只要用心观察,都会闪出珍珠般的光彩。如布置学生趁着闲暇,马路上逛一圈,问他们发现了什么?有些学生说,没有什么。再让学生学学人家的文章,看看别人是怎样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的,看了以后再去逛上一圈,这回有发现吗?有学生回答说,这回有发现了。那是什么呢?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和工地上低矮的工棚,建筑工人们就在那里生活。这就对了,想想,造出那高楼大厦的人自己却住在如此低矮的工棚里,从中体会到些什么?再让学生去看一看,看看工地,看看工人,你还能发现什么?这回学生有了更新的发现,他们发现有一个工人一手在铲土,另一只袖子却是空空的,原来这是个残疾人。有了这个发现,再让学生回去好好思考,能有什么新的体会,有的说残疾人也能自力更生,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有的说我们全社会应该都来关习残疾人,给他们献爱心,一时之间,讨论纷纷。没想到闲逛也能逛出那么多的感慨,再要写些什么,那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了。

再如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日常生活习惯,起床、刷牙、洗脸、排队、吃饭……写出一个个生活中的小片断,在班里交流,同学们发现,原来每天要进行的这一些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每个人的做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光洗脸就总结出了不下十种的洗法,起床时各种不同的表现和心理描写,更是让大家忍俊不禁,尽情体会了一下平常生活的乐趣。一次,有位老师走进课堂,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老师是怎么进来的吗?”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老师是什么意思。有几个学生开玩笑地说:“是走进来的呗!”“是怎么走进来的呢?”老师紧逼着问道。有几个细心点儿的学生站起来还真描述了一番,还挺形象的。这不也是语文资源吗?运用该资源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爬山、挖野菜、钓鱼、捉蝴蝶、做家务……都是习作的好素材。因此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事,说一说,写一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例如:利用班会课中的五分钟说说家里的趣事、聊聊小时的乐事、谈谈家里养的小动物,并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学校的校报,红领巾广播站,把学生写得好的或进步较大的文章在学校或班级展示。还可以结合校园生活这个教学资源开展应用性习作活动,例如: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还可以在班级里设置“悄悄话”信箱,让学生对教师、班干部、班级管理等提建议、谈想法。

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学完《走进乡村》这一组课文,我便安排学生回家认真观察家乡周围的景、物、人、田等农村风光,并写成日记形式。有了鲜活的家园风光,学生都一致认为好写。这可是我们农村孩子特有的学习资源啊!如学习《画家乡》,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的家乡美吗?”我们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欣赏美丽的家乡。有同学说“我的家乡在长阳人的发祥地,那里有高山大树,有绿绿的草地,天晴时我就拿着竹条去放羊、去观景”;有同学说“我的家乡在神奇的天主教堂,你看,那么美,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在教堂里转上一圈,玩得多开心啦。”……学习《小松鼠找花生》时,可以让孩子们帮小松鼠找到花生,有的请鼹鼠“鼹鼠帮小松鼠在地下挖呀挖呀,花生都在土里呢,小松鼠的竹篮都装不下啦”,还有的说:“我知道花生在哪里,小松鼠,我来帮你找花生”。讨论中请孩子们想一想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地里的?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说:“我们家乡的特产---土豆也长在土里”,有的说“萝卜”,有的说“地瓜”,还有的说“红苕”,还有“芋头”。顿时课堂上活跃了,学生觉得又轻松又快乐,多好!

学习完写景单元,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也写篇景物文章。为此,我很好地帮助学生利用了一下学校的资源。我首先带学生参观我们的学校,并作适当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以便于写作时有话可说;再则,让学生仔细回忆游玩过的景点,先在全班交流,再写作;而后又找了一些关于写景的文章,读给同学们听;然后布置学生选取印象最深的一处写下来,结果多数学生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

另外,学生讲的故事、写的悄悄话、玩的游戏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合理利用,一定能取得良好效应。我可是有亲身经历的,有一段时间,我总是要求本班学生语文课前必须背一首诗、或者讲一个小故事、或者播放一则新闻、或者讲个笑话等,那一段时间,我发现同学们评头论足的多了,而且笔记本上也丰富了。问及几个学生这种方式好不好,他们都说:“好极了!可以让我们积累更多的东西。”是的,有些东西光靠老师传授的确不足,如能利用好班上每一个学生的资源,岂不是很可喜吗?

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伤亡人数达几十万人,许多学校房屋倒塌,孩子失学。那一幕幕惨景叫人揪心,催人泪下。为了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人人拥有一颗爱心,我借此资源对学生进行了专题教育。语文课堂上,布置学生写观后感,相互交流,加强认识。既训练了写作,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德。这来自生活的资源多好啊!

大自然给予人类生存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他们均是文人笔下的爱物,理是我们教学的良好资源。生活源于自然,学习源于生活。所以,我们要好好地使用自然资源,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中,让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放眼到大千世界之中,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与活力。

总之,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第一线的课程实施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新课程为我们创造了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只要我们教师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不被教科书和课堂捆绑手脚,将语文教学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那么,我们一定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取得更大的成绩,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只要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不断收获到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