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分,撰文追忆先人往事,百感交融。
忆民国时期《荣宝斋》的东家
—— 我的祖父张幼林
民国初年,时局相对进入一个平稳期。古都北京,百业待兴。
百年老店《荣宝斋》在经营南纸南笔、文房四宝的基础上,利用多年来积累的口碑和誉满京城的知名度,自民国初期开始,逐步拓展扩大经营字画的生意。
一日,《荣宝斋》接到了一纸信函,函中言道:‘现有祖传书法真迹一幅意欲出让,贵店若有意,可差人来舍下洽谈。’早年间,《荣宝斋》的经营方式并不拘泥于坐店经商,上门看货收购是常有的事。当下,大掌柜便安排二掌柜雇车前去掌眼。
出让字画的卖主家住北城,二掌柜从琉璃厂到东四十条,坐洋车连来带回共用了五个钟头。掌灯时分,拉二掌柜的洋车回到了《荣宝斋》的门前。收购字画归来的二掌柜显得兴奋异常,只见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让人看着特别的闹心。祖父张幼林觉得奇怪,急忙将其唤到后堂问个究竟。二掌柜的神情格外怪异,就连说话的声儿都变了:“东家,咱们今儿可捡了大漏儿了!”
祖父明白他说的‘漏儿’,指的就是刚刚收回来的那份活儿。
祖父急忙展开画卷掌灯细看:这一看可是不得了,令见多识广的祖父不禁大惊失色!原来呈现在他眼前的,竟然是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的墨宝!祖父为了慎重起见,忙将大掌柜以及柜上所有的掌眼师傅统统请来仔细鉴别。结果,大家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千真万确是文徵明的真迹!在场的所有人都呆若木鸡,眼睛睁得大大的,惊得没有一个人能说得出话来。
半晌才缓过劲儿来的祖父,迫不及待地询问二掌柜收购此宝的详细过程。
原来出让这幅书法的卖主乃是京城有名的官宦之后。其祖上虽然家境殷实,但后人子弟却颇为纨绔,不时的因囊中羞涩而急需易物变现。这些人家的子弟常常被人笑称为“秧子”。如此看来,这宗买卖正是在“秧子”们又一度缺钱的状态下成交的产物。
今生能够有幸得见文徵明的真迹,祖父自然喜出望外。慌乱过后才想起来问二掌柜,究竟花了多少银子得以收来此宝。二掌柜不慌不忙、沾沾自喜地伸出了一只巴掌,一正一反地在祖父的眼前晃了两晃。祖父不看便罢,看过之后顿时急红了脸:“你就给了人家这点儿?”二掌柜连忙回道:“这可不是我出的价,是本主怹自己要的!”闻听此言,祖父的怒气丝毫未减:“就算本主不懂行,你也不能就坡下驴,糊弄人家!咱《荣宝斋》从来不做坑骗卖主、不明不白的事!”说罢,祖父亲自来到柜上,不由分说,支取了已付货主银两于数倍的银票,连同亲笔所书的清单一同封好,责令二掌柜和大伙计即刻雇车前往东四十条。祖父再三叮嘱大掌柜,务必将银票连同清单亲手交与卖主,并携卖主收条回来方可交令。
事后很多年,每当知情者提及此事,无不对祖父的诚信之举赞赏不已,敬重有加。此事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奉为佳话美谈。
《荣宝斋》的前身为《松竹斋》,创始于康熙十一年。张氏几代人潜心经营了二百二十年后,于光绪二十年更名为《荣宝斋》直至今日。三百年来,无论是《松竹斋》还是《荣宝斋》,张氏家族信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宗旨永远不变。我的祖父张幼林严格地恪守祖训,不为蝇头小利所动;不做见利忘义之人,问心无愧地漫步着他的人生程......。
公元一九六一年,《荣宝斋》的第八代传人、最后一任东家张幼林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二零一一年清明,撰写此文,回忆往事,纪念祖父张幼林逝世五十周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