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衰落的古文明(亚喀巴、佩特拉)

标签:
亚喀巴湾佩特拉死海旅游杂谈 |
分类: 亚洲 |
亚喀巴(12.20)
亚喀巴免签入境,海关官员试图问几个问题,看我一脸懵懂随即作罢。换钱$100=70JOD,约旦币值高得吓人。有两处售卖网卡,花10第纳尔买了Orange的15G流量卡,一直坚持到一周后离境。
埃及和约旦的日落都来得很早,下午4:30太阳就准备下班了,待办理完所有事项走出港口,天已黑。百年修得同船渡,四人搭伴包车去了市区。
亚喀巴位于亚喀巴湾的顶部,约旦的最南端,也是约旦唯一的海港城市。免签入境的政策得益于亚喀巴经济特区的设立,除了水路还包括机场口岸,唯一的要求是需在约旦境内停留3晚(4天)。当然,如果想去更多景点,70JD的约旦通是个更好的选择,毕竟佩特拉一处票价就50JD,再加上40JD签证费,约旦通的性价比更高。
亚喀巴是个休闲度假的地方,观光景点并不多,商业化程度没有赫尔格达没那么高,仍保留着一股本土气息。此地游客要么是来度假,要么是中转的过客,我俩属于后者。
清早海边遛弯,轻柔的海风拂去倦意,兴奋点被湛蓝的海水激发。振作一下精神,沿着红海沙滩一路向南。沿途有两个最具高度的标志,一是南部的灯塔,另一个是阿拉伯起义广场上巨大的旗帜。
腰身纤细的灯塔看上去更具现代建筑特征,附近的海湾里停靠着五颜六色的游艇。为了撑起曾经的世界最大旗帜,起义广场中央的旗杆高得离谱。广场为纪念1916年阿拉伯人民起义反抗奥斯曼帝国而建,场地开阔,边缘是两座半弧形白色建筑。据说这里是晚间活动场所,市民会在日落后聚集于此观看演出,可惜昨晚太累错过了。
广场东边就是建于十四世纪初的十字军要塞,后曾作为麦加朝圣者的客栈。一战前被奥斯曼人占据,直到1917年英国皇家海军将其炸毁。城堡内除了残垣断壁,没有留下更多可供参观的遗迹,但政府还是为其修建了壮观的大门和漂亮的步道。
生活在海滨蓝色环境的人们似乎更喜欢搭配白色或米白色建筑,亚喀巴最大的清真寺号称彩色清真寺,可看到的依然是单纯的米白色建筑。
临近中午,公共海滩热闹起来。下海游泳的人不算太多,更多的浮潜爱好者去了靠近沙特的彩虹礁。看过一些小视频,海底景色不及赫尔格达酒店浮潜点,就不去凑热闹了。
其实,亚喀巴除了旅游、度假外,更博眼球的是一眼望三国(约旦、以色列、埃及)。坐在海湾边吸水烟、品咖啡的约旦人,平静地望着对面的以色列港口城市埃拉特。水面上快艇奔驰、乐曲飞扬,战争似乎很遥远。
很惊喜地发现约旦地图上标着一条发自亚喀巴通达安曼的铁路线,后经证明是条港口货运险,空欢喜一场。亚喀巴出发向北的公路有三条,即西边直通死海的高速路、东边贯穿南北的沙漠高速路和中部古老的国王公路(35号高速)。借道35号公路,可前往瓦迪拉姆、佩特拉、绍巴克、卡拉克、马代巴、安曼和杰拉什等诸多景区。
走,去佩特拉。约旦与邻居埃及一样,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公交系统,甚至没有Gobus那样便利的大巴。常年运营的JETT大巴公司不仅票价高且线路少、班次更少,不足以依赖。城市间倒是有客满发车的中巴,但中途卸客转车是大概率事件。这不,离瓦迪穆萨还有30公里山路就被迫换车,还得再购票。在亚喀巴车站上车时可是一再确认过,汽车开往佩特拉/瓦迪穆萨。事后证明,约旦中巴司机的可信度远低于埃及。
Tips:
(1)港口仅看到一个换汇点,100美元换70第纳尔。亚喀巴市区兑换点很多,汇率稍好,100美金兑换70.08第纳尔。佩特拉景区100美金只能换68-69第纳尔。
(2)约旦第纳尔与人民币的币值比大约1:10,但约旦境内实际购买力远没达到这么高。
(3)城堡免费。
(4)中巴票价要砍价,最终4JOD成交,但中途换车每人又补1JOD。
佩特拉(12.21)
从海滨小城亚喀巴抵达瓦迪穆萨,连天空也从湛蓝变成粉黄。
一座藏匿于深谷中的城池与世隔绝近两千年,至今无法证实生成年代。在撒哈拉山脉的中心,山谷深处的粉红色崖壁上凿刻着宏大的庙宇、神殿和墓穴,这便是著名的玫瑰之城佩特拉。
一天的游程从一片荒芜之地开始,许多巨石看似漫不经心地丢弃在路旁,但仔细辨认会发现一些方形石墩、石柱,甚至洞穴。那些带有明显雕琢痕迹的巨石被称为“Djinn”,据悉是专为当地神灵而建,抑或是权贵的陵墓。越往前走,成型的石块越多,直至在马路左侧出现一座方尖碑墓葬。这是一座在岩石上凿出的墓穴,石壁上方雕刻着4个“金字塔”,下方还凿出个大厅。中文指南介绍说这是座家族墓地,埋葬着5位家族成员,生成年代在公元40-70年,铭文刻在对面的悬崖上。
行走途中不时有驭手过来搭讪,兜售各种交通工具,价格不是$1,而是5-10JOD。说笑间,前方冒出一堵石壁,一道缝隙撕裂山体,向深处延伸,这便是俗称蛇道的西克峡,佩特拉游览在此拉开序幕。
自然天成的山谷小径蜿蜒曲折、险峻幽深,两侧高耸的石壁让谷底略显阴暗,有点瘆人。路上极少游客,倒是不时有警车往复,走至拐弯狭窄处需时时提防避让。
走在1.2公里长的蛇道,无暇顾及石壁上模糊不清的雕刻,一心期盼在某个拐角与卡兹尼神殿不期而遇。结果,没有“芝麻开门”的惊诧,却也收获了缝隙中渐露殿堂时的欣喜。
钻出蛇道,一块谷底空地出现在眼前,头顶则被一圈绝壁团团围住,犹如井底之蛙。聚焦对面垂直的红砂岩壁,平展的石壁上凿刻出的神殿高达43米,六根精美的科林斯石柱托起希腊式的三角形楣饰,顶部两侧对称的方亭衬托出中间圆形骨灰瓮的华贵,典雅、华美之气令人心动。神殿建于公元前一世纪,这可是2000年的邂逅。
不同于常见的洞穴建筑,没有掏洞盖庙,而是直接将30多米宽的殿堂开凿在岩壁上,下层凿空而建的神殿大堂则完全嵌入石壁内,与山合为一体,真是奇思妙想。空地上适时卧倒的骆驼很是应景,一丝荒漠的远古气息扑面而来。
离开神殿,沿峡谷继续前行。视野逐渐打开,路边绝壁上不断有各种殿堂出现,有的看上去似乎尚未完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在石壁上掏出的简陋排屋,应该是平民的居所,估计是走入社区了。
左手侧出现一座可容纳4000名观众的露天剧场,这可是世界唯一在岩石上雕刻出的剧场。右手侧绝壁上有一排刻于石壁上的楼台亭阁,气宇轩昂的气度不同于低处的民居。果然,此处为皇家陵墓。
Urn Tomb,大约建于公元70年,由顶部三角形楣饰的罐子而得名,庭院两侧带有廊柱。公元446年曾被改成拜占庭教堂。
Silk tomb,外观带有多彩岩石的漩涡纹饰。
Corinthian Tomb,上半部类似卡兹尼神殿,侵蚀严重。
宫殿纪念碑,一座五层的宏伟建筑,用于宴会或丧葬仪式。
站在皇家陵墓,可俯瞰下方一片遗址,此即佩特拉古城的中心地段。与之前凿刻在山体上的建筑不同,城中心的教堂、柱廊街、大神殿、主庙是建在开阔地上的石砌建筑,正因如此多半已成废墟。
廊柱街是佩特拉古城最主要的购物街,罗马占领后曾被翻新,如今也只剩残缺不全的一排石柱。
大神殿可能是佩特拉古城最宏伟的建筑,逐渐抬高的三层平台建筑面积达7000平米。南北两侧修有纪念碑式的通道,15米高的圆柱环绕着平台支撑起三叠神殿,想想都够气派。可惜眼前只有废弃的平台和几根高矮不一的残柱。
罗马大道城门之后的主庙高23米,是整片遗址中唯一屹立在空地上尚未全部倒塌的建筑,庙中供奉沙拉神。经历过2000年岁月的磨砺,大有暮年之感。
去往终点修道院的山路由800+级台阶构成,高度提升不快。小红书上夸大了徒步难度,普通体力完全可胜任全程且时间充裕。乘车绕道修道院的方案适合半日游抑或脚力差劲儿的游客,很怀疑这办法是当地人赚钱的噱头。
石板路沿途散居的贝都因人是佩特拉古城的守护者,在经历过地震、商贸改路之后,一度繁华的古城没落了,人们纷纷离开被遗弃的城池,唯有贝都因人一直守护着这座纳巴泰帝国的都城,直到1812年被乔装阿拉伯人的瑞士探险家欺骗,“失落的古城”重返人间。
道路的终点是修道院,猛看似曾相识,确与卡兹尼神殿几分相似,只是不及神殿精美,也没有完全嵌入石壁。修道院建于公元一世纪,比卡兹尼神殿晚了一、二百年,应该是有所借鉴。
修道院前场地开阔,半径内分布有山洞、高低观景台,没有穷追不舍的带路人,更没有索要买路钱的拦路者,很纯粹的感觉。
返程中,两人痴迷于岩壁洞穴的天然色彩,总觉得有点神秘。甚至有传言,摩西出埃及后点石出水的“塞拉”就是佩特拉,因为这里不仅有彩色石头,还有引水的渠道。为等待同伴,两人在彩色石窟中钻进钻出。
不巧,消息传来,同伴在半山把脚扭伤,警察出警、山地救援、送院就医的费用全免(票价已含)。此前一直对500+元人民币的门票价格心有芥蒂,如此看来,贵有贵的道理。
Tips:
(1)佩特拉门票50JOD,相当于500多元人民币。
(2)瓦迪穆萨距离佩特拉景区尚有几公里的山路,打车3-5JOD。
(3)售票处有中文导览图,随意自取。
(4)景区大门外,马路对面的餐饮一条街可以解决晚餐,较景区大门便宜。
死海(12.22)
清早别离佩特拉前往安曼,中巴是酒店老板帮助联系的,票价8JOD,上门接客。自打离开红海赫尔格达,气温骤降。佩特拉已是羽绒服加身,安曼虽稍暖,仍担心死海还能漂吗?
中巴抵达安曼汽车南站,恰好遇到一位头天刚去死海飘过的外国游客,更巧的是他会说汉语。在埃及能讲汉语的中东人多得难以置信,约旦就纯属幸运了。我们被告知死海气候温暖,下水没有问题。恰好同车两位女同胞也有意前往,拼车走起。
按照小红书的说法,死海约旦一侧的景致越往南越好,首选盐滩(Salts Beach),岸边有成片的盐花;其次Free beach;最差但距离安曼最近的是Public beach。事先沟通出现问题,包车司机不肯去南边的free beach,生生把我们甩在Public beach,一口咬定这里就是我们要去的免费海滩。说的也没错,公共海滩确实免费。懒得纠缠,认了。
从停车场下到水边,温度的确适宜,尽管有风却不冷。然而大风掀起的浪让人止步,看着岸边被潮水拍打出的大片泡沫,4人面面相觑。伸手试一下水温,暖暖的。
都知道死海不是海,是低于海平面400+米的湖泊,世界洼地。由于水中的含盐量达到海水的8.6倍,地球生物无法生存,人却可以借助超强的浮力漂在水面。如此神奇之地,错过岂不可惜?一番踌躇,终更衣下水,居然不冷!
假模假式捧书(旅游画册)躺在水面,轻松浮起又被浪打翻,鼻眼刺得生疼。慢慢适应了水温,反倒是出水被风吹得好冷。在当地人提示下,挖一把死海泥涂满全身,立马成为黑人。待洗净后果然肌肤顺滑,立竿见影。顺手抓几把死海泥,装袋带回国,号称纯天然面膜送了亲友。
夙愿终实现,我们在死海躺平。
Tips:
(1)朋友送了我一个自制的套头斗篷,用作更衣非常方便,岸上没有更衣室。
(2)岸边有冲洗的淋浴头,每人2JOD。
(3)选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玩得更踏实,不用担心水凉。
(4)安曼汽车南站包车40JOD,包括前往死海和岸边等待,行李放置车上,最后送到安曼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