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90@365隋·卢思道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90@365隋·卢思道作者:曲径通幽
隋·卢思道
卢思道(535年~586年),字子行,小字释奴,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齐到隋朝大臣、著名诗人,隐士卢道亮之子。
出身范阳卢氏北祖大房。聪明善辩,发奋读书,师从邢邵。北齐建立,任给事黄门侍郎。文宣帝高洋去世,撰写挽歌,人称“八米卢郎”。北齐灭亡,投降北周,授仪同三司。隋初,历任武阳郡太守、散骑侍郎。
隋开皇六年(586年),去世,时年五十二岁。诗作承袭齐梁余风,“情思颇为寥落”。作品辑有《卢武阳集》,七言诗《从军行》流传。
卢思道,聪明善辩,通脱不羁。十六岁时,中山人刘松替人写碑铭,拿给卢思道看,思道读后,许多地方不懂。于是感奋读书,拜河间人邢子才为老师。
后来,他写诗文给刘松看,刘松也没法全部读通。于是,喟然长叹说:“学习的益处,岂是空话!”他便向魏收借了许多奇书来读。几年之间,才学大有成就。
后来,左仆射杨愔把他举荐给朝廷,这才出仕担任司空参军、员外散骑侍郎,在中书省办事。
卢思道后来因泄露了中书省里的讲话内容,被放出担任丞相西阁祭酒。历任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每次任职,大多受到谴责和侮辱。后来,擅自用掉府库的钱财,被免职回家。
人物生平
卢思道在蓟北时,曾经怅然感慨,写了五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当世人认为写得很好。后来又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在文林馆待诏。
周武帝灭齐,授予仪同三司,召入长安。不久,因母亲有病而回乡。
卢思道回乡后,遇上同郡人祖英伯和其堂兄祖昌期等人起兵叛乱,卢思道参预了这件事。柱国宇文神举讨平叛乱之后,按卢思道所犯的罪应当斩首,并已列在死罪名单中。宇文神举素闻其名,便把他领了出来,让他写了一份露布。他提笔一写而就,文不加点。宇文神举十分赞赏并宽赦了他。后来被任命为掌教上士。
隋文帝当了丞相后,改任他为武阳太守。地位低下,不得志,便写了《孤鸿赋》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其序中称:“我五十岁日期,忽然已到,咏及生平之事,感慨极多,因而写了这篇赋,聊以自慰。”云云。
开皇初年,因母亲年老,上表请求离职。朝廷下优诏应许了他。
卢思道自恃多才,经常看不起别人,所以官运不畅。后来又写了《劳生篇》,指斥当世之事。一年多后,奉诏到郊外慰问陈国使者。不久,因母亲去世而守丧。没有多长时间,又起用为散骑侍郎,官秩五品。
参预内史侍郎事。
当时,商议设置六卿,准备任命大理卿。卢思道上奏说:“省里设有驾部,寺里留有太仆;省里有刑部,寺里任命大理卿。这分明是重畜产而轻视刑名,我认为实在不合适。”他又陈述说,殿堂当中不是杖打责罚人的地方,朝臣犯有该受杖打的罪行,请求允许他们用钱财赎罪。皇帝全都表示赞赏并采纳。当年,死于京都长安。皇帝十分惋惜,派使者前往吊祭。
参阅《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二》《北史·卷三十·列传第十八》《北齐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四》以及张说《齐黄门侍卢思道碑》。
主要成就
卢思道春秋五十有二,终於长安,返葬故里。凡更臣三代,易官十七,再降一免,二去职,八平除,擢迁者四而已。
北齐时,历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武平末,周武帝平齐,授仪同三司。入北周,除御正上士,迁武阳太守,以母老乞解职。隋朝时,为散骑侍郎。
八米卢郎
文宣帝去世,当朝的文士各写十首挽歌,选择其中好的加以使用。魏收、阳休之、祖孝徵等人不过能被挑选上一二首而已,只有卢思道一个人独被选用了八首。所以当时人把他称为“八米卢郎”。
诗长七言
他是“北朝三才”之一邢劭的学生。北齐天保年间即有文名。其诗长于七言,善于用典,对仗工整,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开初唐七言歌行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地位较高。
代表作品
代表作有《听鸣蝉篇》、《从军行》。文以《劳生论》最有名。被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北周兴亡论》等史论。
人物评价
论曰:卢思道一代俊伟,而宦途寥落,虽曰穷通有命,抑亦不护细行之所致乎。
史臣曰:卢思道官途寥落,虽穷通有命,抑亦不护细行之所致也。
卢思道一生,聪爽俊辩,通侻不羁;不持操行,好轻侮人。因而,他的仕途并不通畅,但文章诗词却是非同寻常。其代表作《听鸣蝉篇》抒发了“暂听别人心即断,才闻客子泪先垂”的乡思,也讥讽了长安权贵们“富贵功名本多豫,繁华轻薄尽无忧”的生活,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其《从军行》无疑是古代边塞诗的佳作,“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真切描写了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其文以《劳生论》最负盛名,揭露了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为此者,皆衣冠士族,或有艺能,不耻不仁,不畏不义,靡愧友朋,莫惭妻子。外呈厚貌,内蕴百心,繇(介词:作“自”解)是则纡青佩紫,牧州典郡,冠帻劫人,厚自封殖。妍歌妙舞,列鼎撞钟,耳倦丝桐,口饫珍旨。虽素论以为非,而时宰之不责,末俗蚩蚩,如此之敝。”——被近代文学家钱钟书赞誉为:北朝文章的压卷之作。
卢思道的诗长于七言,对仗工整,善于用典,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已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有较高地位。代表作《鸣蝉篇》抒发客愁乡思,讥讽长安权贵“繁华轻薄”的生活,词意清切,寄托较深,曾受到庾信的赞赏。《从军行》描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讽刺武将邀功求赏,是一首较好的边塞诗。
卢思道的文以《劳生论》为最著名,文中揭露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被今人钱钟书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后周兴亡论》等史论,通过亲身经历,论二代灭亡之原因,也具识见。
《从军行》
朔方峰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里。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返,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旧冰归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译文:
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
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
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
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
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
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
(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
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
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
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
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
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注释
穷已:穷止。穷尽。
蓟门:即蓟丘。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蓟门》:“京师古蓟地,以蓟草多得名……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曰蓟邱。”
迢递:遥远貌。连绵不绝貌。
马岭: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马岭村。
合:合起。聚集。
龙城:有说汉时匈奴地名。为匈奴祭天之处。有说龙城是指河北卢龙。
奇树:少见之树种。
堪攀:能够攀折。
塞外: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叫“塞北”。
殊:过期。很,甚。
天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东段在中国新疆中部。
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芳菲:芳香。花草盛美。
本自:原本自然。原本出自。本来就,一向是。
旧来:原来,从来;向来。
边庭:边境的朝堂。
节物:时节和物品。【汉典】应节的物品。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与华异:与中华大地不同。
冬霰:冬天空中降落的白色小冰粒。春不歇:在春天里都不能停歇。
长风:远风。暴风;大风。
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形容凄清、寒冷。
连连:连续不断。
映天:反映在天空。
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
单于:匈奴的君长的称号。
渭桥: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离别之地。
拜:拜服。
《从军行》赏析
诗歌分类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诗歌影响:在历代众多《从军行》诗作中,卢思道的这首是传播得较为广泛的。据《古今诗话》载: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吟咏了本诗中的“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句,可见在唐代这首诗就很受欣赏。
时代背景: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
诗歌内容
这首诗的前半部是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诗篇一开头,便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战争的消息,军情紧急,令人担忧。甘泉是西汉的皇宫名,“照甘泉”在这里代指向朝廷报警。“飞将”即西汉著名将领李广。接着,诗中便描绘了这位“长安飞将”的英姿。“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箫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犀渠”是盾的一种。“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这两句中“右地”指右北平,左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领。“平明”和“薄暮”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偃月”和“鱼丽”是古代的两种战阵的名称。这里诗人用了极简炼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紧张的征战生活。“屯右地”“逐左贤”都是李广所为。接下来“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用了两个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道:“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山上金人曾祭天”也用的是汉代典故,汉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获胜,“收休屠祭天金人”。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表现出征匈奴的将士的神威,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勇的将士,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采取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自“天涯一去无穷已”开始,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诗从两处落笔,感情转为忧怨。“无穷已”原指路途遥远,这里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蓟门”“马岭”“龙城”均为北方的地名,在这里都是虚指。连年的战争使将士家中的亲人,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长期和残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这里写了亲人们在极寒冷的塞外,远隔千里,因此人们只能发出“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叹息。《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关山月》曲,《乐府题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在写征夫思妇的诗中,常用到关山和月。人们想着万里之外的亲人,谁能独自欣赏那美丽动人的月亮呢?“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既写出了边地将上的生活苦寒,又写出了他们悲切的怨情。“伤马骨”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冬去春来,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他乡,将士们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雁归而人未归,萧萧长风,行行归雁,蕴含着征夫思妇无限的思乡离情。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可说是全诗的总结,龙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出龙庭”在诗中指出征之远。“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意思是说匈奴已投降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
《诗薮》说“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气体丰神,尤为焕发。”可以说《从军行》影响了唐以来的七言歌行。
隋朝统一了分裂三百来年的中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作为隋代的诗人卢思道,在他的诗中,也融会了南朝和北朝的风格,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春夕经行留侯墓》
少小期黄石,晚年游赤松。
应成羽人去,何忽掩高封。
疏芜枕绝野,逦迤带斜峰。
坟荒隧草没,碑碎石苔浓。
狙秦怀猛气,师汉挺柔容。
盛烈芳千祀,深泉闭九重。
夕风吟宰树,迟光落下春。
遂令怀古客,挥泪独无踪。
留侯的人生是多数文人的理想人生。仗剑天涯,快意恩仇,文韬武略,建功立业,开国元勋,全身而退,这些因子集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于一体,又将理想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官场文人多数折戟从文的现实中,张良以自己的成功人生为后人留下了难忘的背影,在他的墓前扼腕叹息,挥毫泼墨就成了古往今来的文人习惯,卢思道的这首诗歌也是这般有感而发。
诗歌开头,作者追忆了年少时张良和黄石公的一段传奇,借助黄石公的《太公兵法》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是晚年,张良功成身退,遁迹山林。一边笑傲江湖,唯我独尊,一边泛舟四海,无拘无束,诗人抓住张良人生的两个极点用“少年”“晚年”两个词有力的概括了张良的一生。这样的人生是人间至美,谙透人世天机,这样的人应该是天上的星星沉落到人间吧,不是神仙,胜似神仙,所以诗人忽然见到了他的墓碑,很意外。“何忽”二字既表心理上的一怔,又昭示了作者的一片敬仰之心。接下来四句作者交代了眼前坟冢的荒凉。从汉初到隋,400多年过去了,战争不断,物是人非,世间的事变幻了很多,留侯墓自然也会荒圮。作者用了“荒疏”、“坟荒”、“碑碎”、“苔浓”直接描写墓地的破败;又用了“绝野”“
斜峰”“
草没”写出了环境的荒凉,少有人烟。留侯墓在徐州,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纷争使它荒凉到碑碎真是令人心生感慨。隋统一了南北朝,作为隋代的诗人在碑前想起同样帮助刘邦结束纷争的张良,心里恐怕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狙秦怀猛气,师汉挺柔容”这里再次叙事,张良曾经重金请人刺秦,可谓“猛志故长存”,这样的人是男儿,更是铮铮铁血男儿,但是张良却又面目清秀,正所谓面柔心刚。柔中带刚,刚柔相济是中国人喜欢的一种境界,也是中国人喜欢的一种人生。所以想起张良的千古功业,作者用“盛烈”二字称赞,盛烈流芳百世,但是张良此时命闭九重。这两句是议论,又饱含抒情。眼看时光流逝,日薄西山,作者连用四个词书写日暮时分,“夕风”
“宰树”“迟光”“下舂”,此情此景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即便是单看看自然景物也会有迟暮之悲,更何况还要面对凄凉破败的留侯墓呢,所以洒一把热泪就成了诗歌结尾很自然的归宿。
诗歌整体行文很别致,前两句叙事平中见奇,掷地有声;三四句议论高亢嘹亮,如裂金石;五六七八拓开写景,幽远深沉,然后又叙事奇诡,又议论高昂、又写景幽深,整首诗歌的节奏如一首乐曲,时而紧张,时而舒缓,回环往复,往复回环,两个抑扬顿挫成就慨然悲歌。
《河曲游》
邺下盛风流,河曲有名游。
应徐托后乘,车马践芳洲。
丰茸鸡树密,遥裔鹤烟稠。
日上疑高盖,云起类重楼。
金羁自沃若,兰棹成夷犹。
悬匏动清吹,采菱转艳讴。
还珂响金埒,归袂拂铜沟。
唯畏三春晚,勿言千载忧。
邺下,位于河北临漳邺镇,古时邺城的别称(遗址主体位于今河北临漳县境内)。献帝建安时,曹操据守邺城。建安七子及其他诗人环绕在其周围,在创作上形成一种“梗概多气”的诗风。故建安七子又被称“邺下七子”。
【河曲】河流弯曲的地方。
【应徐】汉应玚﹑徐干的并称。二人以诗文著名,为曹丕﹑曹植所礼遇。后亦用以泛称有才华的宾客。
【后乘】从臣的车马。亦泛指随从在后面的车马。
遥裔,遥远的地方。裔,边远处。烟,此指雾,
【金羁】1.亦作"金覊"。
2.金饰的马络头。 3.借指马。
【沃若】1.润泽貌。
2.驯顺貌。
【兰棹】兰舟。
【夷犹】见"夷由"。1.犹豫;迟疑不前。2.从容自得的意思。
【悬匏】有柄的匏瓜。
【清吹】犹清风。
【金埒】1.用钱币筑成的界垣。
2.借指豪侈的骑射场。 3.借指名贵的马匹。 4.金色的围墙。
【铜沟】1.铜铸的沟渠。相传吴王夫差曾在宫中铸造铜沟。 2.借指宫苑。
“丰茸鸡树密,遥裔鹤烟稠”:有着野鸡般丰满多彩羽色的树丛密密掩掩,远处一簇簇如同白鹤翩飞般的重雾稠浓裹缠。诗句写春游河曲时所见到原野的树密雾重的景色。两句诗都是由名词性偏正词组和主谓词组构成,对仗工整,琅琅上口。诗句简炼,且又省略了谓语,启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前句写近景,后句写远景。清晰的细部工笔与朦胧的长景涂抹相映成趣,俨然是一幅颇有现代意味的不变视点的风景写生画。
“日上疑高盖,云起类重楼”:太阳升空疑是悬在高处的车盖,云朵涌起好似重重楼阁。诗句描绘了空中的太阳与云朵。“疑”、“类”两字为诗人借主观心理感受来状写太阳与云朵的形态。“高盖”和“重楼”则又想象奇特,比喻贴切。两句诗形象传神,出语不凡。
《听鸣蝉篇》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群嘶玉树里,迴噪金门侧。
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
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
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
流乱罢还续,酸伤合更离。
蹔听别人心即断,才闻客子泪先垂。
故乡已超忽,空庭正芜没。
一夕复一朝,坐见凉秋月。
河流带地从来崄,峭路干天不可越。
红尘早弊陆生衣,明镜空悲潘掾发。
长安城里帝王州,鸣钟列鼎自相求。
西望渐台临太液,东瞻甲观距龙楼。
说客恒持小冠出,越使常怀宝剑游。
学仙未成便尚主,寻源不见已封侯。
富贵功名本多豫,繁华轻薄尽无忧。
讵念嫖姚嗟木梗,谁忆田单倦土牛。
归去来,青山下。
秋菊离离日堪把,独焚枯鱼宴林野。
终成独校子云书,何如还驱少游马。
《听鸣蝉篇》是卢思道的代表作之一。《北史》记载:“周武帝平齐,授思道仪同三司,追赴长安,与同辈阳休之等数人作《听鸣蝉篇》。思道所为,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新野庾信编览诸同作者而叹美之。”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诗歌发端意在笔先,由蝉及人,以鸣入情,为全诗奠定了凄怆哀感基调,从而一洗咏物诗中作者局外旁观,有物无情的常见弊病。“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玉树,汉代甘泉宫旁槐树的别称。金门,金马门,汉宫宫门名,两句点出听蝉地点。然而以堂堂国都为背景,诗人不以蝉鸣为宫观点缀,渲染昇平气象却着笔勾勒出一片萧瑟境界:“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秋日寒蝉,为时无多,风里晚声,心绪沉寂,维系生命,仅只清露。看似咏蝉,却是移情入蝉,在在渗入卢思道本人身影。为了突出鸣蝉悲戚,诗人用笔由群嘶转向单鸣:“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流乱罢更续,酸伤合更离。”从句法看,对仗工稳,后两句使用互文手法,即“流乱酸伤罢还续、合更离”,从描写形象看绘声绘神,状物工细。然而更重要的是以情造境,蝉中人影更加明显,于实象中加以味外之味,咏蝉咏人,浑然一体。同时作此诗的颜之推,描写鸣蝉时就失之于客观摹写,粘皮着骨。两相对比,高下判然。后来唐人咏蝉,如虞世南之“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骆宾王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李商隐之“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都是物人双咏,汲取了卢思道的有益经验。首段咏蝉之末,结以“蹔听别人心即断,才闻客子泪先垂”,“客子”二字,乃是特意安排。北齐国破,卢思道入周,“追赴长安”,事出无奈,以“客子”上承听蝉,下启乡思,过渡脉络贯通、文气晓畅。
“故乡已超忽,空庭正芜没。一夕复一朝,坐见凉秋月。”坐见,空见。诗人以示现手法,悬想人去庭空,院落荒芜,又借秋月清冷,渲染思乡情绪,景淡情浓。不用正面抒发思乡情感,只在人物举动中已完全体现,可谓举止传神。然而何以不归?“河流带地从来崄,峭路干天不可越。”诗歌语带双关。既是路途迢递,艰阻难行,更有政治原因。身仕新朝,天威难测。其实诗人何尝乐意为官?“红尘早弊陆生衣,明镜空悲潘掾发。”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曰:“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潘岳《秋兴赋序》曰:“余年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诗人拈来这两个典实,将无意仕宦、感伤岁月的情怀一泄无余。以仕途无奈与乡思煎迫两相比照,更突出乡思的难以消释。
然后诗歌转入第三层次,写出宦海沉浮,波谲云诡。“长安城里帝王州,鸣钟列鼎自相求。西望渐台临太液,东瞻甲观距龙楼。”长安帝都,钟鸣鼎食之家相互往来,关系钩连。渐台,汉建章宫中有太液池,池水中筑渐台,高二十余丈。甲观,太子宫中楼观名。龙楼,太子东宫。十里红尘,纷纷嚣嚣,宫室壮丽,楼观嵯峨。出入宫廷者是谁呢?“说客恒持小冠出,越使常怀宝剑游。学仙未成便尚主,寻源不见已封侯。”“说客”句用汉杜钦事。杜钦为汉外戚大将军王凤谋士,自制小冠,高低仅只二寸,京师人称“小冠杜子夏”。他曾屡屡进说,使王凤巩固地位,转危为安。“越使”句用汉陆贾事。陆贾奉命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臣服中国。赵佗馈赠甚丰,陆贾所佩宝剑即值百金。“学仙”句用汉栾大事。尚主,娶公主为妻。汉武帝好求仙,宠信方士栾大,封为五利将军,乐通侯,并以卫长公主嫁之。后栾大入东海求仙,无验而身诛。“寻源”句用汉张骞事。张骞封博望侯,言黄河之源在盐泽之南,而终未见之。诗人连举四个典故,将得意者的趾高气扬活现于纸上。擅宠封侯,何必功业。寻欢作乐,富贵自来。“富贵功名本多豫,繁华轻薄尽无忧”,小结下语尖利,讽刺冷峭。诗人正当挥斥淋漓之时,笔锋陡转,注目于对立面的浓重伤感:“讵念嫖姚嗟木梗,谁忆田单倦土牛。”嫖姚,汉代大将霍去病,初为嫖姚校尉、木梗,用《战国策》中桃梗土偶事。土偶笑桃梗,大雨降,淄水涨,将把桃梗卷而漂去,不知所之。土牛,应为“火牛”之误。战国时齐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挽狂澜于既倒。两句意谓即使功高如霍去病,也会失势,嗟叹飘零而无人过问,田单力尽于火牛之战,又有谁顾念。慨叹功勋累累者,反受冷遇。或荣或衰,两相对照,则仕宦之意兴阑珊,尽在不言之中,而归园之意也就昭然自明了。诗人驱使典故,正用反用,不仅见腹笥宽博,更见出手法灵便,不囿成说。
“归去来,青山下”,诗歌迭用两个三字句,转入末段。借句法变化表现出篇章安排。且三字句音节短促,调急意坚,与以上七字句之沉重感慨形成强烈对比。“秋菊离离日堪把,独焚枯鱼宴林野”。赏菊,出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焚鱼,出自应璩《百一诗》中“田家何所有,酌醴焚枯鱼。”可见诗人对陶渊明式的田家生活何等神往。“终成独校子云书,何如还驱少游马。”子云书,用汉扬雄事。扬雄校书天禄阁,官小位卑,冷落贫困。少游马,用汉马少游事。马援从弟少游不满马援志向远大,声称自己人生理想是县邑小吏,衣食粗足,驱车乘马优游自适。守先人坟墓,为乡里称道。结尾意谓立仕于朝,不过一闲官冷职。何如还乡自遣。诗人用对比收结全诗,两者相互映衬,一破一立,更增强了归园意愿的力度。“何如”二字,句式反问,慨叹深长,更收馀音嫋嫋之致。
全诗结构,以听蝉承题,总领全篇,然后由蝉鸣引出乡思,再揭示乡思根源在于厌倦官场,两面发挥,篇末明示心迹,诗歌由状物到抒情,再议论再抒情,虽然笔下澜翻,转折多层,却又一气贯注,纲举目张。
此诗是七言歌行体,三言、五言、七言交互使用,句法参差,音节多变。然而句法的变化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前半描写蝉鸣酸楚凄切,五言短促,正合需要。后半抨击官场,内容开阖动荡,情感深沉,七言调长声曼,自然合拍。篇末领句“归去来,青山下”,三言调急声促,则意愿之强烈,一诵便知。
清人张玉谷评此诗曰:“此种七言,骈丽中尚饶逸气,的是王杨卢骆之源。”此诗确是上承六朝,下开四杰。六朝文学,南朝藻饰竞丽,但气骨衰飒,北人刚健直率,但形式质朴。卢思道诗既备南朝之词藻富艳、典实丰赡、对仗精工、体物细微,又具北朝之发自深衷,不加做作,融合南北文风,变文质不称为文质合一、初开唐诗途径。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以浓采重墨排比铺陈长安盛况,抨击官场黑暗,篇末归结于本人情怀、志向,不仅在选材、谋篇、造语、调声中可看出对《听咏蝉篇》的踵事增华、发扬蹈厉,他们抽身官场、诗书自娱的情感也明显带有卢思道的影响痕迹。
后一篇:[转载]壬寅诗历:二月廿一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