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沈眉庄与林黛玉:才女 |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9587162/1000
剧中,沈眉庄是有备而来。入宫选秀女之前,沈家早早地就在家里进行了演练。
沈母安排眉庄试一试妆扮,走几步看看仪态;又让她模仿参见皇上,说几句话,看看措辞是不是合适。这几项,沈眉庄做得都很好,母亲很满意。
但毕竟沈眉庄年轻,阅历不太多,还是难免有疏漏。接下来,沈母的提醒就很重要。
沈母问道:“若是皇上问你读过什么书呢?”
沈眉庄照实回答:“《诗经》、《孟子》、《左传》。”
沈母立刻就说:“错了,皇上是选秀女,充实他自己的后宫,繁衍子嗣。不是考状元、问学问的。”
这时,一旁年长的妇女提醒:“女子无才便是德!”
沈眉庄领悟了:“是,女儿明白了。”
对于影视剧,这是铺垫,后边的情节必然有所呼应。果不其然,到了选秀的时候,皇上、太后就问了类似的问题。
太后问:“可曾读过什么书?”
沈眉庄稳重地回答:“臣女愚钝,看过《女则》与《女训》,略识得几个字。”
太后听了很满意。但皇上想选个有文采的,追问说:“这两本书都是讲究女德的,不错。读过《四书》吗?”
眉庄答道:“臣女不曾读过。”
太后说:“女儿家多以针线女工为主,你能识字就很好了。”
太后当场就宣布“留用”,表示沈眉庄顺利地选上了。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她母亲提前嘱咐,沈眉庄很可能就落选了。
熟悉《红楼梦》的朋友,不知看了这段情节,有没有觉得眼熟?
其实,这一情节也是“致敬”《红楼梦》的。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2417691506/1000
具体借鉴的是原著中的哪个段落呢?实际是一段比较含蓄的情节,那就是第三回中,林黛玉回答有关读书问题的内容。
《红楼梦》中,黛玉初次进贾府,不免有些陌生感。晚饭后,外祖母就跟黛玉聊天,让彼此熟悉起来。
书中,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在古代,这就达到参加科举考试的基础水平了,表现出黛玉积淀深厚,这与林家的家庭背景,是不无联系的。
可是,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会有印象。后文中,林黛玉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贾宝玉同样是首先就问:“妹妹可曾读书?”
这个时候,林黛玉的回答就截然不同了。
黛玉回答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不了解《红楼梦》笔法特点的朋友,可能会认为:这是作者没在意,写错了。
其实不然,古典小说行文含蓄,曹公笔下的这处文字,是隐藏着深意的。要想明白其中的奥妙,还需要细细品味书中的一字一句。
原著中有一个细节,细到只是贾母的一句对白,但绝不可忽略。
聊天时,黛玉在回答读过《四书》后,紧接着又问姐妹们读什么书。这时,“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贾母的这句话,表面上是说:认识字就行了,也不必读什么高深的书籍。显然,这并非实际情况。最典型的,探春以一纸花笺邀起海棠诗社,笺上文字写得文采飞扬,颇显文学功底。
皇权时代,正统思想认为“女子无才便有德”。女性哪怕有文化,也不能在人前表露,而要掩藏起来,就像没有文化一样。老太太的这番话,就体现出正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9587163/1000
书中没有任何明文,罗列出黛玉的心理活动。但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推断出,黛玉心中经历了什么变化。
一听外祖母这么说,黛玉才明白,自己实话实说,说读过《四书》,其实是冒昧了,按照规矩,不该这么回答。她默默记着,如果再有人问起,自己回答时,就应该像贾母说的那样,表达出没怎么读过书的意思。
所以,当贾宝玉问起的时候,黛玉的答案才有了变化,说“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文本中,贾母说的是“不过是认得两个字”,而黛玉说的是“些须认得几个字”,分毫不差。这体现出大家族繁复的规矩,以及黛玉的敏感。
书中文字看似简单,实际上隐含了黛玉非常复杂的内心变化。这两段情节,是第三回中非常重要的一笔,仔细品味,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甄嬛传》正是参考《红楼梦》第三回中的情节,进行了创作。像剧中“略识得几个字”等台词,与林黛玉的对白没什么差别。
只是,相比于《红楼梦》原著,影视剧中的呈现要直白得多。而《红楼梦》中的交代,更加含蓄内敛,这也提示我们,对于《红楼梦》原著要细细品读、细细分析,才能感受到书中文字深邃的内涵。
另一方面,通过当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能够看出,相当一大部分作者,对《红楼梦》是极为熟悉的,包括原著文本,还包括脂批。种种的借鉴、参考,纷纷呈现在小说或影视剧中。事实上,这种二次创作,或许可以帮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红楼梦》。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2572010855/1000
像之前曾分析过,《甄嬛传》的华妃形象,是参考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在评论中,有些朋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华妃更像是赵姨娘,也有的说像晴雯。
这种对比分析,其实考验的是大家对《红楼梦》原著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像赵姨娘,在原著中,形象地体现出“乏善可陈”这一成语的意思。她愚蠢、利欲熏心,又容易受人挑唆,没有一处情节展现出她的任何优点。
对于这个人物,读者往往持否定的态度。而在影视剧中,作为女主角的对头,假如观众代入了甄嬛这一角色,就容易对华妃产生片面的反感,并联想到《红楼梦》中的赵姨娘。
但是,如果更全面地去看,剧中的华妃,有着能力突出、收放自如的一面,并一度得到皇帝的宠爱,是具备不少优点的。如果论及“原型”,《红楼梦》原著中的赵姨娘,则丝毫没有这些方面的特点。
再者,赵姨娘只是贾府的家生奴仆,地位低下。而华妃出身于武将之家,娘家是朝中赫赫扬扬的大家族。从这一角度思考,华妃是更接近于金陵王家的王熙凤,还是世代为奴的赵姨娘呢?想必不言自明。
至于两个人物的年龄、外貌,更是没有任何相近之处。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2712293439/1000
另外,如果说到晴雯,部分朋友的成见,来源于撕扇时的恣意,与其爆炭一般的脾气。
但《甄嬛传》中的华妃手上,着实是有几条人命的。《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也因为贪财等原因,直接或间接地害死过人命。这一点上,二人显然有相似之处。
而晴雯呢?虽然性格泼辣,有时会大发火气,但往往是在对方存在错误或不足的前提下,才表现出来。毕竟,在书中,晴雯不曾为了私利,主观地害过人,更不曾伤及人命。
从公评价,大家不妨思考:晴雯和王熙凤,哪个人物形象与华妃更为接近呢?
所以,说华妃像赵姨娘、像晴雯,并不全面;整体而言,华妃的塑造,必然是参考了王熙凤的形象。
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地评论电视剧,而是客观赏析文学作品的方法。毕竟,影视剧剧本,本身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
通过影视人物、情节与《红楼梦》的对比分析,可以获得启发:读者应对《红楼梦》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只有通过精读文本,才能更好地理解原著,避免种种偏差。
以平常心,看无常事
读红楼梦,做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