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细数诗社海棠诗沉醉《 |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6647286/1000
HAITANG
红楼海棠梦
以诗喻人
用诗来表现小说人物,古已有之,《唐传奇》便多用这种手法。传统小说中的诗,除去回目前、回目后,故事发展中也时常出现一些诗句,由人物吟咏,突出当时的气氛或场景,也表现人物的性格甚至命运。
作者拟诗,由人物之口诉说,从不是随心所欲张口即来,往往要根据当下情节,按照时间地点心境,高度符合小说人物设定。
书中人物所咏的诗歌,不超脱此情此景此人,才能融入书本环境。《红楼梦》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十分出色的。
1
大观园中,有才情的女孩子比比皆是,在赏花之隙也不乏文学盛会,要说《红楼梦》中作诗经典之处,还是得看海棠诗社。
“海棠诗社”的成立,兴于探春的临时起意,她在给宝玉的信中写到“月色如洗,惜清景难逢”,半夜起来赏景,这才偶感风寒。
休养好后想到古人经常招朋唤友,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做诗,希望也能“结二三同志,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6647311/1000
海棠诗社
古人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为雅,同时却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贾府的老太太也认为“读什么书!识得几个字”便罢,但就算在这种环境下,大观园的女孩子们的学识,也是远远高于同龄的很多男性。
贾政出差,是宝玉最快乐的日子,他巴不得有这样的事,立马就赶往探春的住处秋爽斋。到了秋爽斋,宝钗、黛玉、迎春、惜春都已经在了。
待李纨到后,几人一商议,就拍板成立了诗社,李纨不大会作诗,但文学鉴赏水平很高,自荐社长,为众人评诗。才华有限的迎春、惜春做副社长,主要负责出题限韵和誊抄。
2
成立海棠诗社时,黛玉提出要取各自的诗号,而不用平日的称号。
古人取诗号,大多以居住地来发散,大观园的姐妹也不例外。住在稻香村的李纨取“稻香老农”,迎春的“菱洲”与惜春“藕榭”也是由此而来。
探春住在秋爽斋,原打算取个“秋爽居士”,被宝玉否了,因住所处梧桐芭蕉尽有,她喜爱芭蕉,便改为“蕉下客”。探春所受教育极好,也是开朗大方,满腹才华的女子,却依然逃不过“空挂纤纤缕,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的命运。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6647312/1000
住在蘅芜苑的薛宝钗取“蘅芜君”,她温柔敦厚,内敛中又有着千回百转,对自由有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向往。她的诗也如其人,喜爱淡雅,暗藏锋芒。
自姑苏水乡而来的林黛玉,一身如玉的通透精髓,住在潇湘馆,终日又爱哭,被探春以娥皇女英的典故打趣,泪洒在竹子上成斑,便取“潇湘妃子”。
冷月葬花魂,焚稿断痴情。黛玉的诗灵动又有痴愁,对白海棠作的诗何尝又不是她的内心剖白。于贾府寄人篱下,纵然“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也孑然独行。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6647355/1000
薛宝钗取笑贾宝玉,替他取了个最俗的号,说他“无事忙”和“富贵闲人”,最后宝玉自称“怡红公子”。他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诗如其人,“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处处栽”、“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厌弃八股而颇爱风流雅兴。
之后,史湘云也加入了诗社,取名“枕霞旧友”。她出身于“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名门大户,但父母双亡,经济拮据,没有过上贵族小姐生活的她却有着英豪般的宽宏大量。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6647356/1000
还有极其出色的薛宝琴,在才情和见识上超越了钗黛,且知书达理,一到贾府便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咏红梅令人赞叹不已,十首怀古诗更是惊为天人。宝琴一路见证了贾府的兴衰,是比较特殊的人物,在此暂不做赘叙。
3
诗社第一次出题也极为随意,贾芸送了两盆白海棠给病初愈的探春,便来吟咏这白海棠,而除了李纨,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两盆花。
迎春定韵脚前先提了一句,“都还未赏,先倒作诗。”
宝钗则反驳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6647396/1000
此处许是曹公借宝钗之口,表明了自己对作诗的见解,诗人靠的是平时积累,有名的诗人随口即来,也多靠平日的观察,而且作诗讲究一个意蕴,太具体的描写反而过于苍白,缺乏悠长的回味。
这里作诗是很严格的,题材为白海棠,七言律诗,韵脚定了门、盆、魂、痕、昏,又有时间限制,可谓是戴着镣铐舞蹈了,但凡才学逊色些,甚至没法把诗填完,且看大观园诗翁们的表现。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6647397/1000
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HAI TANG ZHI SHI
颔联用玉和雪来比喻海棠,是化用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颈联则把花拟人,在月夜留下了婉约飘忽的身影,海棠仙子的形象活灵活现。探春的诗比较直白,更接近单纯描写白海棠。白衣仙女并未羽化飞去,而是在海棠丛中深情吟唱。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6647398/1000
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HAI TANG ZHI SHI
这首诗意味又多了一层,除了单纯描写白海棠本身,更把自身代入了,后两句既写花又写人,一句冰雪魂,端的是自身清雅与高洁。
宝钗喜欢素雅,自身并不浓妆淡抹,白海棠也是如此,清新淡雅,但不能说花不美。后句“愁多焉得玉无痕”还暗暗讽了黛玉与宝玉,愁绪无端,难免有了痕迹。
尾联更是借物明志,简直是宝钗的自我写照,她平时话不多,但对自己的清高非常看重,端重矜持,也注重自己出身豪门的形象。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006162369/1000
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HAI TANG ZHI SHI
宝玉的诗才也是有目共睹的,一句诗里提到杨贵妃和西施,用了两次典,而且结合前文来看,这首诗里隐约是把钗黛二人写进去了,不留痕迹。
由此可以看出宝玉对钗黛二人完全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宝玉曾把宝钗比作杨贵妃,病西施当然是黛玉。
愁绪也是有的,甚至比黛玉更深一层。站在宝玉的角度,林妹妹纤尘不染,晓风结愁、宿雨添泪,表面上是在写海棠,实则是在为黛玉寄人篱下愁苦哀伤。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6647467/1000
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HAI TANG ZHI SHI
黛玉作诗是信手拈来的,原文是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黛玉一开始便未对作诗苦恼,摸摸梧桐,与丫头调笑,在众人都写完后,一挥而就。“掷”字也极妙,自信跃然纸上,让人不禁想起李白之姿。
整首诗描写海棠神韵一绝,白花微红的渐变色神韵俱佳,白海棠也愁绪满满了,孤独哀怨,倦卷西风,夜色也暗了下来。
本是“绛珠仙草”的她落寞寄生与大观园,毫不隐瞒自己的哀愁,不知一片心思要向谁述说,只能在黄昏偷拭泪。后四句看似委婉,实则也是直抒胸臆,坦率而真诚。
一场红楼醉迷梦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6647468/1000
《红楼梦》中的诗都大有深意,光从海棠诗社来看,不仅符合每个人物的性情,更是暗喻了其结局,既咏物,又喻人,诗意朦胧。
每首诗分开来看已是极好,再想想这些都是作者曹雪芹写就,敬佩之情不由更上一层,红楼之所以经典且衍生出“红学”,与其中的诗词歌赋断然是分不开的。
《红楼梦》里,林黛玉与薛宝钗的诗都好,但不同好法。
借后来大家写诗时的评点说法:
林黛玉是风流别致,薛宝钗是含蓄浑厚。
又气质上,林黛玉有情性——虽然讽刺人起来也刻薄,我至今对“母蝗虫”这个说法耿耿于怀——但才情确实清隽天然。
贾宝玉自己是喜欢天然的,所以每次评诗,都大夸黛玉。
探春写诗瘾大,但写得不如宝黛;当然,香菱瘾更大,那是后话……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5110660/1000
写诗好坏,最一目了然的方式,还是得比。
所以书中也给了一个比较的舞台:省亲。
大家都写命题作文,来,试试看。
先上场的,当然是比较菜的。
迎春的:
园成景备特精奇,
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景,
游来宁不畅神思?
前两句纯套话,不提。
后两句这种“谁信有这么好的啊,游下来不开心吗?”真像是春游后命题作文的样子了……
这就是典型垫底的。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5110661/1000
阿探的:
名园筑出势巍巍,
奉命何惭学浅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
果然万物有光辉。
书里也写明白了:探春自知不如宝钗黛玉,所以这也是写来塞责的,敷衍味十足。
前两句也是套路,后两句明显读得出敷衍:
哎呀真好!我都说不出啥啦!
批卷老师:你不如直接交白卷!!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5110662/1000
惜春的:
山水横拖千里外,
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
景夺文章造化功。
这反而能显出,比探春还用心点儿,您看这四句都还特意对仗了呢;对得也不是不工整,但也是片汤话。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5110977/1000
接下来,比迎春惜春高一阶了。
李纨的: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首联挺好的,颔联就有强行凑对的嫌疑。红对绿,歌扇对湘裙,芳草对落梅。看着词句不错,但好像搁哪儿都可以。
颈联富贵气象,也是为了凑元妃的现成话。
尾联也合了上面神仙的话,隔开了凡人。姿态挺尊崇。
这首比迎春惜春好些,但细看确实有点凑,当然,合格了。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5110978/1000
陪衬组的列完了,薛宝钗来了!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着宸游夕,孝化应隆遍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首联就还好。
颔联那是相当出色,尤其“修篁时待凤来仪”,套“有凤来仪”,非常棒。
这就比李纨芳草落梅要华贵又恰当了。
题外话,薛宝钗浑厚蕴藉,所以她写七律,颔联和颈联的气象格局,一向夺目。后来写螃蟹,“皮里阳秋空黑黄”也是。
下面就很稳了:文风孝化这种词,也很合元妃身份。
整体稳重又漂亮。
大概薛宝钗写这个,也没想多显才华,没什么夺眼的字句,但很稳。
有种“领导来了,随便写写吧”,就写出了,无可挑剔。
作为颂圣来讲,既华贵又端正,挑不出扣分点的应试作文。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5110981/1000
好,林黛玉了。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首联就直接境界超逸,别红尘了。
颔联颈联,工整又不俗气:不像李纨珠玉神仙,而是山川花香;金谷酒用的典故也算恰当。
临尾一句,是应试作文必须有的套路,但还特别带了点画面感。
且,比之前大家集体七言不同,林黛玉这是五言。
七言相对更看结构气象,五言相对更看情性天然。
原文还说了,林黛玉是“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这都能被元春挑出来,单独说好——当然,元妃夸薛林,也不失客气的因素在,但确实是好。
这就是林黛玉写诗了:整个气象风骨,都与姐妹们不同。
但没完呢。
贾宝玉来写了三首: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首联挺稳,颔联还好;颈联颇有巧思,尾联就还好。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这首感官上很出色,芬芳、软草柔香、轻烟冷翠,都不错;包括“助”、“滴”、“拖”这几个字,都有意思。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绿蜡那句是薛宝钗教的,不提;颈联尾联意思流畅又工整,整首都不错。
这里三首,已经算是显贾宝玉的才华了:
描摹情境,颇有画意,对得工整,用字亮眼。
所以元春也感叹“进益了”。
但也有缺点:这三首都不像应试作文诗。看看上面大家写的,不管好不好,都得有点喜气洋洋的架势,就贾宝玉自己:绿竹冷翠、东风解怜,色彩是好了,少了点雍容华贵气象。
类似于老师让你写一篇过年小作文,你写了很好看的景物描述——写得好是好,但过年应有的热闹劲儿呢?
行,最后一首,是林黛玉替贾宝玉写的了。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一开始是“杏帘在望”拆分凑句,但看不出凑的意思,一笔之间,田园风情出来了。
颔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句法极好,我觉得是当晚所有诗里,最独特的一联了。十个字,一幅画都出来了。
颈联工整,而且暗合杜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之美。
尾联看似歌颂丰熟,是颂圣的格局。
但妙在还有个细节:
之前贾宝玉曾说稻香村“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
林黛玉这里轻柔的一句“何须耕织忙”。似有遥遥相对之意?
比起贾宝玉三首偏静态与色彩描摹的,黛玉这首就是淡雅明丽,田园风情,而且有动态,看了让人愉快又平静。
林黛玉后来曾劝香菱先读王维五言,看她这里两首五言,气象天然,也的确是好。
元春也是识货的,直言林黛玉最后这首,写得最好。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395111114/1000
所以啦:
对比上面,迎春惜春那平平无奇,应试作文写不来。
李纨为了工整凑对句,凑的意思很明白。
贾宝玉色彩明丽但多少还看得出炼字的意思,且显出文不太对题。
林黛玉的诗,就的确清隽天然:看着全不用力,不事雕琢(薛宝钗的也是),却又浑然天成,而且还合于规范:
确实是超出一截的好。
应试作文,也是看得出才华高低的嘛。
当然,最后看,最厉害的还是曹雪芹。
黛玉和宝钗的诗不同好法,得分别显出来;而迎春和惜春不那么好的一面,他还得尽量学得像……
写好容易,写差也不难。
但要写得半好不好,尬得恰到好处,那就不太容易了……
图片来自《红楼梦》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