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断相思,抛妻绝红尘,红楼梦主的作风,为何受万千读者青睐?

标签:
一曲断相思抛妻绝红尘 |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3631902450/1000
都说红楼只有八十回,后面高老师续写的,除了情节有些巧妙以外,全然没有原作者的意境,所以,红楼的读者实际上更欣赏没有确切结局的《红楼》。
可事实上,红楼已经给了结局,只不过非常模糊,所以因人而异,对于不同的理解,每个作者都有一个结局。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外国说法。至于高老师的结局,却也值得考究。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479396693/1000
红楼里有一首终生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一向离不开女子的“绛花洞主”,在唱完这曲子后,也好了好了一般的出家了。用一种上帝视角,解释了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当然,这是属于宝玉的上帝视角。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479406421/1000
这结局让人喜欢,不厌倦是有原因的,古人讲究前世今生,对现代人影响也大,“俺只念木石前盟”就有这些意味。况且就算拿到现代做比,意思是就算结婚了,还是对初恋念念不忘,这种情怀,就是普遍存在的,这样的读者就是不少的。
中国人又是重情的,我们来分析宝钗和黛玉。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479402561/1000
宝钗在贾府,人缘是极好的,处事得体,品格端庄,连样貌也多说是黛玉不及。对于丫环们,也是十分体谅,就算是红楼的环境里,诗写的也是极好。贾母说:自家四个丫头,全不如宝丫头。千真万确。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2241922891/1000
黛玉呢,心气孤高,心思缜密,换句话说就是小心眼,人长得漂亮,诗写的乖巧,在贾府最大的依仗就是贾母的宠爱,尚且觉得孤零零,总认为自己外来人口,比不得人。所以伤感处,总是以泪洗面。
可以说,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来说,都是宝钗更适合这个红楼梦主。但结局是,黛玉走了,红楼梦主也告却红尘了。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479408923/1000
宝钗和宝玉的结局:“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虽说是个和尚给的,但是金玉良缘云云的,就是俗世的套路。况且只讲缘分不讲情感,好像大街上随处相遇,就说既然相遇是缘,我们结婚吧?
这在古代行得通,放到现代,门牙都被人打掉,难以启齿的话如何说得?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479410865/1000
林仙草和神瑛侍者,这是前世缘分,加上现世情感。他们两个的情感处理,好像没有原因,就是自然而然地互相喜欢,模棱两可,却又实实在在。作者解释了吗?上辈子是为了还情,因此这辈子就自然心生爱慕吗?
这是难以言表,却合情合理的。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479413136/1000
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一回,宝玉梦里喊了一句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足以见得在宝玉的潜意识里,尚未把自己的情感和姻缘与宝钗联系到一起,从始至终,他的心里都是情系林妹妹。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479415314/1000
意难平,就是宝玉绝红尘的原因,或者说他终于看懂结局的起因。宝钗和宝玉,还有理念的冲突,宝钗,在后四十回,被塑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完美女子,期待宝玉考取功名。
幸运的是,后四十回,没有把黛玉也凡俗化,所以宝玉和黛玉的性情,都是理想化的,这就是理想的伴侣。只是没有理想的结局。
这首曲子叫“终身误”,没有比此更恰当的题目了。无论对宝玉、宝钗还是黛玉,都是终身误。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1479417210/1000
宝黛爱情没能修成正果,黛玉泪尽夭亡;而宝玉娶了宝钗,只是一纸婚姻,最后宝玉离家出走,又让宝钗守寡终老,宝玉自己也误了,功名半途而出家。死亡,孤身,出家,对三人来说,都是误了终身。
所以红楼开篇就说了,好了好了。万千读者的心之所向,不过因为这个结局是个钟情货色罢了。